首页 > 资讯 >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儿童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儿童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儿童今后处理人际关系的框架,更是培养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STEP课程特别注重建立积极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该课程认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满足以下四个原则:

(一)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该课程认为,家庭成员不因各自角色定位的差异,而产生尊卑高低的不平等感。家庭冲突的产生源于彼此缺乏相互尊重的结果。

(二)共享愉快时光。家庭成员共享快乐时光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有效方式。该课程建议,家长应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专门与儿童做相互都感兴趣的事,每个家庭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共同分享愉快时光的家庭聚会。这有助于拉近亲子距离、增加亲子情感。

(三)传达爱意。该课程认为,家庭是一个表达“爱意”,而不只是讲求“事实”的地方。传达爱的形式既可用言语表达,也有借助非言语信息。非信息可包括拍肩、抚摸、拥抱、亲吻等亲密举动。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给与的爱,这些情感表达有助于儿童培养信任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鼓励。每个人都渴望追求发展以及得到他人的认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建立自信和自尊心的过程,也是自身优点和长处得到发展的过程。父母借助鼓励的方式增强儿童的信心,强化儿童自我管理的生活能力。

反映式倾听是指父母在理解儿童的感觉和意图的基础上,清楚表达自身的感受,使儿童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反映式倾听作为一种开放式回应,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的话语,而是表明父母在准确理解儿童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反映式倾听为儿童提供了一面镜子,使他们能够较为清楚地反观到自己的言行。

相对而言,封闭式倾听并不真正了解、也不关心儿童的意图,更不会接纳儿童的感受。比如,孩子:我讨厌小明,他都不和我一起玩,真无聊……反应式倾听:听起来好像是他不喜欢你,你觉得他把你撇在一边了。

封闭式倾听:他不和你玩,你自己玩。反应式倾听是一种需要不断尝试和实践的技能,父母在实际使用时应该注意表现出对儿童的关注,察觉非言语信息,让儿童把话说完,回应时避免使用批评的语气。

第一人称信息是指父母与儿童交流时使用第一人称表述方式,而不采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信息通常包含三个部分:1、描述行为(对行为进行描述而不予以评价),2、指出行为的结果,3、说出对行为后果的感受。比如,描述行为:“放学后,你在外面玩耍,也不回家。”指出结果:“以致我到处去找你。”表达感受:“我担心你可能出了什么事。”

儿童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纳。因为,第一人称信息传达了积极的感受和不被责备的信息,也就是说不用评价的语气和态度来表达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而使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信息,往往以个人的主观经验为出发点,体现了个人的态度和看法,有时甚至会传达出批评或者指责的信息。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坦诚交流,共同解决家庭纷争。家庭会议的议题包括处理家庭矛盾、分配家庭事务、计划家庭活动等内容。会议召开与否、时间与地点的决定,通常都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决定。会议通常每周召开一次,比如安排在周末晚上。

对学龄前儿童而言,会议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对学龄儿童而言,会议时间不应超过1个小时。第一次会议由一位家长(父亲或者母亲)主持召开,此后每位家庭成员轮流主持会议,如按照年龄、排行顺序,或者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

主持会议者准时开始与结束,以此培养子女的时间概念,使其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行家庭会议时,父母要避免扮演“仁慈的独裁者”的角色。为了让参与的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父母应尽可能让子女先发言,而后父母再加以补充说明。

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由于身体上比较虚弱,心理上也不够独立,故而渴望得到家长的帮助,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一旦无法满足,儿童就会追求四种错误目标,进而形成不良行为,以此来获取他们的需求。

这四种错误目标是获得注意、争取权力、寻求报复以及无能为力。这四种目标在严重性上依次递增,并反映出缺乏勇气的程度,但是儿童并不一定发展出所有这四种目标。

试图获得注意的儿童只要达到目的,便停止挑衅。这种类型的儿童会做出诸如卖弄、打小报告以及乱说话的“坏”行为。寻求权力的儿童通过争论、反驳、不断违反规则、耍性子等手段来挑战家长。无能为力的儿童在学习上或者社会关系中遇到挫折时,会以能力不足作为借口逃避现实。

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挫败感是家长最需要面对,也是最紧要的任务。过度的期待、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和失败的体验等因素都会使儿童形成挫败感。寻求报复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试图通过报复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该课程注重儿童行为的内在动机,提倡使用“自然结果”与“逻辑结果”的方法引导儿童认识不良行为的后果。自然结果是指自身行为所导致的自然结果。它不是人为规定或者操控的结果,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比如下雨天路滑,走路要小心,不小心就容易滑倒。这里的“雨天路滑”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不认识这种自然现象和遵循自然规律,滑倒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这种方法促使儿童从自然规律中认识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使其从中获得领悟。

而当自然结果不利于儿童成长时(比如天冷不加衣服就会生病),父母就应该使用“逻辑结果”引导儿童认识自我行为。逻辑结果是人为设计的一种行为准则,帮助儿童在规则的习得过程中认识自身行为的发展后果。学校规章、社会规范以及法律准则都是逻辑结果的表现形式。

例如,上学迟到就会被罚站,闯红灯就会被车撞等。这种方法教育儿童学会自我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强迫他们顺从他人的意愿。家长应本着“容许自然结果发生”和“设计逻辑结果”的原则使用这种教育方法。在实际使用时,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充分了解儿童的行为目的和动机,交流时态度要坚定但语气要温和,不要过分保护儿童而使其丧失成长的机会。

自从STEP课程产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课程实践效果进行了深入评估,研究表明STEP课程可以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改变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提高儿童的自我认识。国外研究者洛布森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元分析时发现,该课程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低、子女年龄较小的父母具有明显成效。

为了拓宽STEP课程的适用范围,有研究者在实际训练中加入角色扮演技术,并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增加,父母的教养态度有了更多的改变。就STEP课程和其他亲子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时,有研究发现该课程对改善儿童行为和自我概念、父母教育态度以及行为上都有较好效果。

罗宾逊等发现,经过STEP的系统学习,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从权威型转向民主型,在教养技能上更多使用鼓励和积极倾听的技术,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都有所加强。

STEP传入我国台湾地区后,研究者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探索。例如,学者张爱华的研究发现,母亲学习STEP课程八周之后,其教养态度变得较为民主,具体表现在威胁子女和与子女发生争执这两种教养行为明显减少。

刘姿吟以五、六年级小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为期八周的研究发现,实验组在教养态度以及自信程度、接纳程度和了解程度上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学生在生活规范、责任意识、亲子关系上都有明显改善。

曾家炎采用单组实验设计,对3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为期10周共30个小时的训练,四周后的追踪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在自信、了解、接纳和归因四个维度上得分均明显提高,亲子关系也有效改善,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是父母对儿童的了解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

香港学者黎玉貞以九个华人家庭为研究对象,将父亲和母亲分为两个团体进行为期9周的训练,结果发现母亲的养育知识、教养态度和养育技能都有明显提高,而父亲却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者认为,香港华人父亲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严父慈母观念根深蒂固,而难以接受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念。

国内学者潘子彦对天津11名小学家长进行研究,通过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为期4周8次的训练,结果发现经过课程训练的父母在处理儿童行为问题时更善于关注和倾听,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建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赋能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指导.docx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共建儿童友好城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矫正不良体态 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成长的“良药”
如何帮助小龄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中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网址: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儿童健康成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