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高温预警与健康应对:防暑降温指南

高温预警与健康应对:防暑降温指南

01高温天气预测与影响

即将告别三伏天,但 高温却持续发威,甚至冲击40℃大关。19日起,浙江部分地区将面临40℃的“烤”验。面对如此酷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暑降温工作,以防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据中国天气预测,未来7天,南方大城市如杭州、合肥、武汉、南京、上海、长沙、南昌、重庆将齐聚高温“群聊”,其中杭州更可能在19、20日连续出现40℃的高温,有望创下今年以来的新纪录。

> 高温对杭州的影响

杭州已连续多日遭受高温侵袭,近日更是可能迎来连续两日的40℃高温,有望刷新今年以来的气温纪录。自8月3日以来,杭州已连续14天遭遇高温天气(至8月16日)。近期,台风活动减弱,雷雨条件亦不理想,每日窗外皆是晴空万里。回顾今年7月,上旬平均气温高达31.9℃,远超常态的28℃;而下旬在台风和偏东气流的作用下,副热带高压退缩,雷雨增多,杭州主城区平均气温降至29℃,又低于常态的30.4℃。然而,进入8月后,副热带高压再度发威,上旬平均气温攀升至31.5℃,较常年值高出1.8℃。好在,预计自23日开始,副高将向北移动,全省午后雷雨天气将有所增加,高温状况将有所缓解。

02健康风险与防暑建议

> 健康风险

在闷热的天气里,有些人稍作活动便汗流浃背,而另一些人却几乎无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究竟哪一种才是正常?它们对身体健康又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日的出汗量维持在500至1000毫升之间,而到了夏季,这个数字可能会攀升至1500至2000毫升,相当于3至4瓶矿泉水的量。无论是汗出过多还是汗出不畅, 都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报

> 危险的大汗淋漓

若全身汗出如浆且伴随高热、烦渴等表征,这往往预示着疾病已进入危重阶段。例如,当胸闷症状显著并伴有大汗淋漓时,应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甚至可能面临心衰或心肌梗死的风险。此外,在夏季这一心梗和中暑的高发时节,需仔细分辨两者的出汗特征。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多集中在脖子、额头、手脚心,且皮肤温度较低,通常称为“冷汗直冒”;而中暑时的出汗则以全身多部位为主,特别是前胸、后背和额头,且皮肤温度相对较高。

> 无汗的潜在风险

若人体长时间无汗,可能面临多种健康问题。皮肤代谢减慢导致废弃物排出受阻,同时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发心慌、心悸等不适。在高温环境下无汗,需特别警惕热射病,这是一种致命的重症中暑,其症状包括 体温急剧上升、皮肤干热无汗以及意识模糊等。

此外,老年人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在通风不良、闷热的室内环境中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从而诱发中暑。因此,在高温季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良好的通风至关重要。

> 防暑建议

然而,在中暑后的急救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有人误以为掐人中能唤醒中暑者,但实际上这只会延误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同样,灌冰水或冲冷水澡降温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中暑后血管扩张,心血管系统脆弱,骤然降温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仅喝白开水补水也是不够的,因为中暑时身体会丢失大量电解质,单纯补充水分可能进一步稀释体内的电解质。

另外,用酒精擦拭降温也存在风险,因为中暑时皮肤血管扩张,会快速吸收酒精,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同样,吃退烧药退热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中暑并非炎症发烧,退烧药对其无效且可能掩盖病情。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遵循紧急处理原则: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采取措施快速降温、补充足够的水分、并及时就医。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体温持续高于40℃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治。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防暑降温创意海报,健康过夏指南
小心!高温预警也是健康预警
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
高温凶猛,预警如何更“响”
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高温中暑怎样预防处理
【健康知识普及在行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不同人群防暑全攻略
河南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 警惕极端高温天气
高温持续,趁“热”收下这份防暑指南!
高温热浪来袭!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防护指南→

网址: 高温预警与健康应对:防暑降温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