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2024年度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多个方面,其中,有7点内容是公众应该了解和关注的。接下来,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带您一起探索这份报告的精髓。
0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 报告来源与贡献者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良反应报告的来源情况。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各级医院,包括卫生室和养老院,其中医生、药师和护士是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比57.1%、24.9%和12.2%。此外,经营企业(如社会零售药店)和持有人(如生产企业或研发企业)也提交了部分报告。
▲ 公众需要关注的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普通公众需要了解并关注其中的两点内容。用药后如出现不适,应及时报告,如皮疹、腹泻或疼痛等,请务必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师,以获取专业指导,防止药源性伤害进一步加剧。他们具备科学判断能力,能迅速判断反应是否由药物引起,并可及时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相关部门提供分析和研究依据。
目前个人自发上报渠道尚待完善。
▲ 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约为0.83:1,差异并不显著。而按年龄划分,14岁及以下儿童占8.7%,15至44岁的青年人占23.1%,45至64岁的中年人占33.9%,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占33.4%。不良反应在性别分布中差异不显著,但年龄分布上,尤其需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因药物使用频繁且常患多种疾病,同时伴随肝肾功能的生理性减退,因此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这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家中老人的用药安全,尤其是那些视力、听力或智力存在障碍的老年人。此外,占比8.7%的儿童也需高度重视,尽管他们通常接触的药物较少,但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病症的治疗药物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 注射给药的风险
再来看给药途径方面,注射给药占比最高,达到57.2%,其中静脉注射更是占到了91%。相比之下,口服给药和其他途径给药则分别占33.1%和9.7%。注射给药是不良反应高发途径,由此我们需要格外警惕。由于注射药物一旦进入体内便无法迅速撤回,而口服药物则可通过催吐、洗胃等方式快速清除,因此注射给药相较于口服给药存在更高的风险。静脉注射药物常常刺激血管,引发静脉炎,这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注射给药过程相较于口服更为痛苦,且存在穿刺感染的风险,导致其使用上的诸多不便。因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大力推广的健康素养和合理用药理念中,明确提出“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许多三级医疗机构也正在逐步取消门诊输液服务,以贯彻这一理念。
▲ 合理用药的原则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我们同样需要努力做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应优先考虑对症下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并遵循医嘱。例如,在脚踝扭伤时,应优先考虑外用止痛膏药如双氯芬酸钠乳膏,以避免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刺激;对于普通的感冒和头痛症状,也应优先选择口服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医院输液。
▲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
此外,从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情况来看,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等类别的不良反应较为突出。常见的抗感染药、肿瘤用药等类别药物需谨慎使用。其中,抗感染药物左氧氟沙星因抗菌谱广且安全性相对较高而备受青睐,但即使如此安全的药物,在使用过多或滥用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同时,新晋进入TOP20的碘克沙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在CT增强造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使用也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谨慎,遵循专业指导,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 中药的安全性
另一种是迟发的过敏反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在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后(可能同时放置了支架)并无异常,然而在术后1-2天回到病房时,却出现了全身广泛性的皮疹,主要集中在前胸、后背和双上肢等部位。对于这类迟发过敏反应,普通公众需要特别警惕。一旦在使用某种造影剂后发生过敏症状,务必及时告知医生并记录在电子病历中,以避免在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再次使用相同的造影剂,从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中药虽以历史悠久著称,但并非无毒,且需谨慎使用。在202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类占比达到了12.1%,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更是占到了5.1%。这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必须谨慎辩证,避免不合理的自我药疗和长期服用可能带来的肝脏和肾脏慢性中毒风险。
▲ 国家监管措施
同时,老年人在疾病治疗中合用中成药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往往疗程过长。因此,在2024年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占比高达31.5%。这进一步强调了即使是中药,也需要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国家已对部分药物说明书进行修订并取消某些药物的合法身份。2024年的报告显示,心血管系统用药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稳居第三位,且使用人群广泛。因此,普通公众应高度关注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地平类”降压药的患者,可能出现脚踝和小腿肿胀,影响生活质量;而服用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普利类”药物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嗓子痒、干咳等不良反应。面对这些不良反应,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多种替代药物选择,同时采取措施缓解用药不适。因此,患者朋友不应单纯忍受不良反应带来的困扰,而应积极与医生、药师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更舒适的方式接受治疗。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医院药学的安全网
2023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布
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发布:两类药品风险较大
药学中的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监测.pptx
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发布
护航健康|科创医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系统守护群众用药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与风险
网址: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解读:用药安全的全貌与风险揭秘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