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3种常见降压药检出可疑成分,安全性受关注,提醒父母留意选购

3种常见降压药检出可疑成分,安全性受关注,提醒父母留意选购

前几天和爸妈视频聊天,老妈突然问我:“你看新闻了吗?说有些降压药可能致癌!”我脑子里“嗡”地一下,血压没升,心跳倒是快了一拍。

说实话,高血压这事儿,在我们家可谓是“代代相传”。我爸从50岁起就开始吃降压药,身边不少长辈也都靠药物维持血压平稳。药吃得多了,自然对药的“安全性”格外敏感。

近期,有关部分降压药中检出疑似致癌物的消息,让不少家庭陷入了焦虑,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人。

被点名的这几类药物,主要是沙坦类降压药,比如缬沙坦、厄贝沙坦和氯沙坦。这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疗效确切,但近年来在部分批次中被检出微量N-亚硝基化合物,这种物质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一定致癌性。虽然剂量极低,但一提到“致癌”,谁不紧张?

不过我们得先理清一点:不是所有含这些成分的降压药都有风险,也不是吃了就一定会得癌症。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杂质可能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换句话说,药本身问题出在了制造环节的把控上。

在我了解的资料中,N-亚硝基化合物如NDMA、NDEA等,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这些名字听起来拗口,但它们其实也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腌制食品、烟草烟雾中也有类似物质。区别在于,药品是每天入口的,积少成多,风险自然值得关注。

那这种风险有多大?有研究指出,连续服用含有此类杂质的药物超过4年,才可能增加一定的癌症发生率,而且还是在高剂量前提下。换句话说,即使某批药物中含有杂质,短期服用也未必会造成明显健康风险。但“未必”两个字,足以让人心里打鼓。

我特意查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反应。国家药监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都曾发布公告,要求对相关药品进行召回、重检和工艺优化。这说明,监管机构并非坐视不管,而是积极应对。对于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擅自停药,尤其是像高血压这种需要长期稳定控制的慢性病。

很多人一听“致癌物”三个字就吓得立刻把药停了,我身边就有亲戚这么做,结果三天后就因为血压飙升进了急诊。高血压不痛不痒,但它最可怕的是“隐形杀手”属性,长期高压会让心脑血管变得像老化的水管,随时可能“爆管”。

所以真正要做的,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更换同类安全药物,或者调整用药方案。有些患者可以从沙坦类药物转换为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类降压药,只要能稳定控制血压,方式可以灵活调整。关键是不能自己做决定,自己掂量用药,风险反而更大。

除了药品本身,我们还得认识到,高血压本身就是个需要多维度管理的慢性问题。单靠吃药并不够,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控制盐摄入、保持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减轻压力,这些往往决定了药效能否发挥到位。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服药多年血压总控制不理想,后来才发现她每天早餐必吃咸菜,午饭顿顿离不开酱油炒菜,晚上还爱小酌一杯。即使药效再好,也挡不住“高盐高压”的饮食习惯。后来调整饮食后,血压才逐渐稳定下来,药量也减少了。

不少中老年人觉得自己一辈子“能吃能喝”,现在突然要控制饮食、减少油盐,心理上难免抗拒。但我常说,高血压不是病重在痛,而是拖着拖着让你出事。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脑出血、心梗或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有些人也会问:那中药能不能代替降压药?答案是,中医在调理体质、辅助降压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现代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贸然停药、单靠中药,很可能导致血压反弹甚至恶化。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协同管理”的理念。通过中药调和肝肾、疏通经络,改善身体内部环境,同时配合西药精准控制指标,这样的“中西结合”思路,比单一依赖某一方面更科学、更安全。

定期监测血压也是关键。我身边很多长辈都配了家用血压计,但用得不规范。有的人总是早上刚起床就测,结果偏高;有的人饭后马上测,也不准确。

其实标准测量方式应该是在安静坐着5分钟后,选择合适的臂带,测量左臂两次取平均值,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段测量,才能更真实反映身体状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担心:那如果我正在吃沙坦类药物,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先不慌,找医生根据你当前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需要换药。如果药效好、副作用小,且来源正规,继续服用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保持信息透明、及时沟通,做到“心中有数”。

药物安全问题从来不是新鲜事。从他汀类药物到二甲双胍,从退烧药到胃药,几乎每类常用药都经历过“致癌风波”。但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修复问题中前进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听风就是雨。

我也想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网传”的药品风险都靠谱。小道消息、短视频科普常常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借机带货。真正值得信赖的,是国家级监管通报、权威期刊数据,和你挂号后坐在你对面的专业医生。

身为子女,看到爸妈吃药时的担忧,我们能做的,不是一味劝他们“别怕”,而是多了解一点医学知识,帮他们做更好的判断。因为在疾病面前,最好的陪伴从来不是“安慰”,而是“懂”。#盛夏健康季#

健康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沙坦类药物中亚硝胺杂质控制的公告.[2024-11-10].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2种降压药被曝含致癌成分,有你正在吃的吗?提醒父母:谨慎购买
宝宝大便有奶瓣=肠胃出问题?出现这3种情况,父母要注意
2025年为父母购买百万医疗险全攻略:从健康告知到产品选择的指南
婴幼儿食品安全,需要注意3大事项,做父母的要好好看看了
注意用药安全 避免健康受害
安全事故频发,80、90后年轻父母如何选购婴童洗护用品?
专家提醒:常见降压药的4个副作用,很多人不知道
注意!这4类药,长期吃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提醒父母谨慎服用
送父母什么保健品好:高性价比推荐与选择指南
孕妇安全出行注意事项

网址: 3种常见降压药检出可疑成分,安全性受关注,提醒父母留意选购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