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网易财经发布的一篇送检报告引发茶饮行业震动。该报告称,喜茶、奈雪、茉莉奶白、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等5个品牌的产品被检出反式脂肪酸,部分产品胆固醇含量超标,同时披露蜜雪冰城珍珠奶茶含糖量相当于11块方糖,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钠含量达每日推荐量的28.5%。这场涉及食品安全、原料透明度与消费者健康的争议,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茶饮行业健康转型的全民讨论。
一、检测数据背后的科学真相:天然与加工的反式脂肪酸之争
(一)微量检出≠违规添加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当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时,可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此次检测中,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检出0.113g/100g,霸王茶姬伯牙绝弦检出0.0133g/100g,均符合国家标准。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使用真奶、轻奶油的茶饮因乳制品天然含有反式脂肪酸而被检出,而使用植脂末的产品因工艺改进反而未检出,这暴露了检测指标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
(二)天然来源与健康风险的差异化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报告显示,乳及乳制品中天然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83g/100g,而工业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可达10%-60%。喜茶方面强调,其产品反式脂肪酸来源于真奶中的天然成分,与使用氢化植物油的加工来源有本质区别。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只要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低于总能量的1%(约2.2克),健康风险极低,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
(三)胆固醇争议的认知盲区
检测显示,部分茶饮胆固醇含量在1.73-12.1mg/100g之间。乳业专家宋亮解释,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性脂肪中,茶饮中的胆固醇来源于牛奶等原料,属于天然成分。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健康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推荐摄入量为300mg以内,按检测最高值计算,需饮用2.5升奶茶才会超标,实际消费场景中风险极低。
二、品牌回应策略:科学论证与公关博弈的双重战场
(一)技术型回应:用数据破解质疑
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迅速援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强调天然反式脂肪酸的客观存在性。喜茶公开原料检测流程,展示其使用的真奶、真茶通过SGS等第三方机构认证的报告;霸王茶姬则重申“伯牙绝弦”使用的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技术,该技术通过分子蒸馏工艺将反式脂肪酸控制在0.01g/100g以下。
(二)沉默策略的代价
截至8月26日,奈雪的茶、爷爷不泡茶未作出正式回应。这种沉默在社交媒体引发次生危机,#奈雪为何不敢回应#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消费者质疑其“心虚”。对比之下,蜜雪冰城虽未检出反式脂肪酸,但因含糖量超标被舆论围攻,显示单纯“合规”已不足以应对健康消费趋势。
(三)行业标准的滞后性暴露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现行国标仅对反式脂肪酸含量作出限制,未要求标注来源。这导致使用真奶的品牌与使用植脂末的品牌在宣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霸王茶姬呼吁建立“天然/加工反式脂肪酸区分标注”制度,喜茶则提议将乳制品天然成分纳入豁免清单,反映行业对标准升级的迫切需求。
三、消费者认知撕裂:健康焦虑与消费惯性的博弈
(一)社交媒体的情绪化传播
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奶茶致癌”“反式脂肪酸杀人”等标签被大量转发,尽管权威机构多次辟谣,但恐慌情绪仍持续发酵。某网红博主将检测报告与“心血管疾病年轻化”数据关联,获得50万点赞,凸显科学传播与情绪化内容的影响力差距。
(二)代际认知差异显著
95后消费者更关注“0植脂末”“0香精”等概念,而80后家长群体则对钠含量、糖分超标问题反应强烈。检测显示,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500ml含钠471mg,接近儿童每日推荐上限的60%。这种“成人解馋,儿童隐患”的矛盾,迫使品牌加速推出“儿童友好型”产品线。
(三)价格与健康的悖论
高端品牌如喜茶、奈雪单杯价格在20-30元区间,消费者对其健康属性有更高期待;而蜜雪冰城等平价品牌因价格敏感,消费者对其成分容忍度相对较高。这种分层认知导致行业转型呈现“高端品牌引领技术升级,大众品牌聚焦成本优化”的分化趋势。
四、行业转型路径:从合规竞争到价值重构
(一)原料革命:非氢化技术的普及
霸王茶姬的冰勃朗基底乳、喜茶的3.8源牧甄奶等创新原料,通过非氢化工艺将反式脂肪酸控制在极低水平。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行业非氢化植物油采购量同比增长300%,显示技术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
(二)营养标签的透明化运动
上海、深圳等地试点“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根据反式脂肪酸、糖、钠含量将饮品分为A-D四级。霸王茶姬、奈雪等品牌在试点城市门店主动公示营养成分表,带动行业透明度提升。消费者调研显示,78%的受访者愿意为“营养分级A级”产品支付10%溢价。
(三)健康化产品的结构性创新
各品牌加速布局“轻负担”产品线:喜茶推出“控糖黑糖系列”,使用阿拉伯糖替代部分蔗糖;奈雪上线“低钠鲜奶茶”,通过分子膜技术降低钠含量;蜜雪冰城研发“零糖珍珠”,用赤藓糖醇替代传统糖浆。这些创新使行业平均糖含量从2024年的12g/100ml降至2025年的8.5g/100ml。
五、监管升级与行业自律的双重变奏
(一)国标修订进入快车道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工作,拟增加“天然/加工反式脂肪酸区分标注”条款,并考虑将胆固醇、钠含量纳入强制标注范围。
(二)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崛起
中国营养学会联合SGS推出“新茶饮健康认证”,对反式脂肪酸、糖、钠等指标设置更严苛标准。截至2025年8月,已有12个品牌通过认证,其产品销量平均增长25%。
(三)供应链溯源的数字化突破
喜茶、茶百道等头部品牌投入亿元级资金建设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原料产地、检测报告、运输温度等全链条信息。这种透明化策略使品牌信任度提升40%,复购率增加15%。
结语:在争议中重构行业价值
这场反式脂肪酸风波,本质上是茶饮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的阵痛。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健康,当监管用标准倒逼升级,当技术用创新突破瓶颈,中国新茶饮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春天的第一杯健康茶”,行业需要的不仅是危机公关的技巧,更是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深度敬畏与持续满足。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唯有将科学精神注入每一滴茶汤,方能在争议中赢得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