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怎么喝水才健康 正确喝水的方法 喝水怎么喝
医疗健康2024年12月23日307健康喝水的方法
一、饮水量
正常范围: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摄入量为2000ml - 2500ml为宜。不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700毫升;女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500毫升。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体重(公斤)×0.03 = 每日健康饮水量(升)。同时要根据年龄、气温、劳动或运动、出汗量等进行适量增减,比如夏季或者运动出汗较多时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咨询医生后,合理控制饮水量。二、饮水时间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或温水冲调的蜂蜜水,300ml左右即可。可以润肠通便,降低血粘度,促进身体排毒,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宜喝牛奶、碳酸饮料、果汁、冷水以及盐水、菜汤、肉汤等。 上午: 每间隔一小时 - 一个半小时喝一杯水,提高肌肉活力和新陈代谢。例如工作间隙上午11:00左右喝一杯水,可解乏放松,补充水分。 午餐前后: 午餐前半小时可以喝一杯温水,既不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还会调动食欲,调节体内无机盐浓度,减轻饭后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体渴。 午餐后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促进消化,保持身材。 下午: 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冲一杯绿茶(非茶饮料),能提神醒脑,抵抗辐射。 下午3:00左右喝一杯水,可达到提神醒脑,振奋精神的效果。 晚餐前后: 正餐(晚餐)前喝一杯温水,能促进新陈代谢。 晚饭后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消化。不过晚上7点以后尽量少喝水,如果要喝的话小口喝,减少身体负担,并且尽量将一天所需的水在白天喝完。 睡前: 睡觉前喝一杯水(如果有起夜习惯的人群可以适量饮用),补充一夜需要的水分,有利于稀释血液,对皮肤有保湿润泽、养颜的作用,还能防止便秘,但要避免喝太多以免影响睡眠或造成水肿。 运动前后: 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水。运动前补水为身体做好准备;运动中适量补水,可以有效调节体温,补充肌糖原,但不宜过多;运动后体内极容易缺水,也要及时补水。注意不能渴时才补,因为感到口渴时,丢失的水分已达体重的2%。三、饮水温度
饮用水的最适宜温度是10℃ - 30℃,一般推荐喝温水(40 - 50℃是温热且不烫口的感觉)。10 - 40℃的水更接近于凉白开,这种温度的水饮用后不易刺激胃肠道,比体温稍低的水进入人体之后,会在体内被加热至体温水平,这个额外“加温”环节,会燃烧更多热量。要避免喝5摄氏度以下的饮品,以免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都曾经提示,饮用65摄氏度以上热饮,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四、饮水方式
少量、多次、慢饮是正确喝水的基本准则。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往下咽,这样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而不是大口豪饮。五、特殊情况
服用某些药物时: 止咳药服用后10分钟内不宜饮水;胃肠病药服用后1小时内尽量少饮水;含漱剂用药后不宜立即饮水。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温水送服药物,但维生素、助消化药,以及一些含活性菌类的药物,应用水温低于40摄氏度的凉白开送服。 针对特殊病症患者: 没有出现明显水肿/心衰的肾脏病患者正常饮水,每天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 - 2000毫升,保证充分的饮水量可以促进尿液的生成,有效清除代谢废物,有助于维持肾功能稳定;水肿、少尿或无尿、透析患者少饮水;肾结石、尿路感染、高尿酸血症患者多饮水,可预防泌尿系结石形成,防止结石复发。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从网络公开资源搜集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做出绝对保证。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评估其适用性,并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本网站/作者不对因信息使用不当或误解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