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怎么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怎么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柳叶刀》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中,80%以上会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对于这类患者而言,饮食控制不仅是减重的核心手段,更是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与普通人群不同,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需兼顾“控体重”与“稳指标”双重目标,需在限制总热量的同时,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因饮食不当引发血糖、血压波动。以下从饮食原则、食物选择、进食习惯三个维度,详解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的科学饮食方案。

  一、饮食总原则:低热量、高营养密度的平衡模式

  1. 精准控制热量摄入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活动量及病情制定个性化热量方案:轻体力活动的男性每日1500-1800千卡,女性1200-1500千卡,确保每周减重0.5-1 公斤(安全减重速度)。计算方式为: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再按每公斤理想体重25-30千卡计算基础热量,肥胖者在此基础上减少300-500千卡。

  2. 优化营养素比例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50%,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蛋白质占20%-25%,以优质蛋白为主;脂肪控制在25%-30%,重点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这种比例既能增加饱腹感,又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适合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二、食物选择:明确“宜”与“忌”的清单

  1. 主食:粗细搭配,控量提质

  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如燕麦、糙米、玉米、藜麦等,占主食总量的1/3-1/2。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上升,每日主食总量控制在200-300克(生重),晚餐可减半。避免糕点、白面包、糯米等精制碳水,食用时需搭配蛋白质或蔬菜(如米饭配鸡蛋、面条加青菜)。

  2. 蛋白质:优质足量,均衡摄入

  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需1.2-1.5克蛋白质,优先选择鱼(每周2-3次深海鱼)、禽肉(去皮鸡胸肉)、鸡蛋(每天1个)、豆制品(豆腐、豆浆),适量摄入低脂奶(每日300毫升)。红肉(猪牛羊)每周不超过3次,每次50-70克,避免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

  3. 脂肪:选对类型,严格限量

  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选择橄榄油、茶籽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避免动物油脂、棕榈油。少吃油炸食品、肥肉、奶油,每周吃1-2次坚果(10-15克/次,约1小把)补充必需脂肪酸,需计入总热量。

  4. 蔬菜与水果:多吃深色,控制甜度

  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克,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占一半以上,凉拌、清炒或蒸煮为宜,避免油炸蔬菜。水果选择低GI品种(苹果、梨、草莓、蓝莓),每日200-350克,放在两餐间食用,避免荔枝、芒果、西瓜等高糖水果,糖尿病患者需根据血糖情况调整。

  三、进食习惯:细节决定控重效果

  1. 分餐制与进餐顺序

  采用“3 顿主餐+2次加餐”模式,加餐可选1小把坚果、1盒无糖酸奶或1个小苹果,避免过度饥饿导致正餐暴饮暴食。进餐时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可减少总热量摄入10%-15%。

  2. 烹饪方式与餐具选择

  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无油或少油方式,避免红烧、油炸。使用小号餐具(如15厘米餐盘),视觉上增加食物量,减少实际摄入。烹饪时少放糖、酱油、味精等高钠调料,用柠檬汁、醋、香草等天然调料提味。

  3. 避免隐形热量陷阱

  警惕“无糖”食品(可能含麦芽糊精等碳水)、沙拉酱(高油高糖)、浓汤(含动物油脂),喝白开水或淡茶(绿茶、菊花茶),不喝含糖饮料、奶茶,酒精需严格禁止(尤其脂肪肝、痛风患者)。

  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是一场“持久战”,核心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健康模式,而非短期节食。需牢记:主食不能少但要精,蛋白质不能缺但要优,蔬菜尽量多但要对。同时,需结合自身病情灵活调整,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餐后血糖,高血压患者需同步控盐(每日≤5 克),痛风患者需限制嘌呤(少吃动物内脏、浓汤)。建议每周记录饮食日记,定期监测体重(每周1次,固定时间空腹测量)和相关指标(血糖、血脂等),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科学饮食,不仅能稳步减重,更能改善慢性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石家庄市中医院 老年病二科 杨南)

相关知识

糖尿病患者如何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肥胖症患者在饮食上怎么控制
肥胖患者怎样有效控制体重?
慢性病患者的饮食秘籍:合理饮食,健康相伴
糖尿病患者该怎样控制自身的体重
肥胖症患者在饮食上怎么控制?
慢性病预防控制(一)肥胖
冬季肥胖危机:如何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糖尿病怎么控制饮食体重减轻
饿了怎么办?不胖或者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控制饮食吗?

网址: 肥胖相关慢性病患者怎么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