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人活着,谁身上没点毛病?不是胃胀气、血压高,就是睡不着、老上火。你以为是岁数的事儿?不全是。
咱们这套“人间躯壳”啊,说白了就是个动态平衡系统,一出问题,症状就像微信弹窗一样,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这时候你是不是想过,中药到底是不是个靠谱的选择?
或者说,身体出状况了,能不能根据症状来对照一下,用点中药调一调?这就是今天咱们要唠的——身体状况与中药调理的对照表,不是玄学,不是迷信,是中科院都点头认可的靠谱科普。
可是问题也来了——中药说的是“辨证论治”,那到底是看证还是看病?胃不舒服是用黄连还是陈皮?老犯困是脾虚还是肾虚?上火是实火还是虚火?
得,别头疼了,咱们这篇就一条条给你梳理,嘴巴不绕弯,脑子不打结,读完你就能看懂:自己是哪块出了岔子,怎么用药能对上号。
先从常见的“气血两虚”说起。很多人觉得自己老没劲、动不动就喘、脸色蜡黄,这种状态八成是气虚。气虚的人就像手机电池老掉电,充再多也不耐用。
这时候中药上就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这些补气的东西。尤其是黄芪,它的作用就像给你身体装了个“外挂充电宝”,让你不那么容易累、跑两步不喘。
但光补气还不够,还有人有“气有了,血跟不上”的问题,那就是气血两虚。这时候你会觉得心慌、头晕、指甲没有光泽,女性还可能月经量少、颜色淡。
那就得上当归、熟地黄、阿胶这类补血的药材。阿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血液营养液”,但别想着多吃补得快,吃多了照样拉肚子。
说到这儿,就得分个“虚”和“实”了。很多人一口一个“上火”,但你知道火是虚火还是实火吗?虚火的人通常嘴干咽燥、睡眠不稳、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热)
这时候你别动不动就喝凉茶——凉茶治的是实火,不是你这虚飘飘的热。虚火这块,要用知母、黄柏、地骨皮这些“润而不寒”的药材,调得慢,但扎实。
反过来,要是你舌头红、口臭、便秘、脸上冒痘、眼睛干,那多半是实火,这时候就得用黄连、黄芩、大黄这类实打实的“灭火器”。黄连这东西
苦得能从舌头苦到心里,但对实火真是对症下药,尤其是胃火旺那种人,吃了立竿见影。
再聊聊肝郁气滞,这是都市人标配毛病。憋气、胸闷、嗳气、乳房胀痛、情绪起伏大,这些八成是肝气不舒畅。肝在中医里主疏泄,说白了就是负责“情绪排水”
一堵车你就爆胎。调理这类问题,一般上柴胡、香附、郁金。尤其是香附,它就像情绪的“清道夫”,能让你憋了一肚子火突然间顺溜起来。
说完肝,再看脾虚湿盛。这类人你一看就知道——舌头胖大有齿痕、口中黏腻、食欲差、容易腹泻、脸上油、身体沉重。湿气重的人,就像穿了条没干的牛仔裤
走哪都不舒服。这类人用茯苓、薏苡仁、苍术这类祛湿健脾的药很合适。茯苓,这东西温和得很,像个老实人,悄悄地把你体内湿气一点点搬走。
还有一类人最常见,就是肾虚。别一听肾虚就吓得不行,它不仅是性功能问题。腰酸腿软、耳鸣脱发、健忘怕冷,都是肾虚的表现。
肾虚还分阴虚阳虚,阴虚的怕热、口干、夜间盗汗,阳虚的怕冷、四肢发凉、早上起不来。阴虚调理用枸杞子、女贞子、知母
阳虚用肉桂、附子、鹿茸。附子这东西,别乱吃,得炮制好才行,不然毒性大。
再说说血瘀。你以为瘀血只是女生的事?错了,动不动胸闷、疼痛固定不移、舌头发紫、皮肤有瘀斑,这些都是血流不畅的表现。这类人用丹参、川芎、桃仁
川芎尤其适合那种头痛经常发、痛点固定的人,像堵车堵在脑门口一样,痛起来真是原地爆炸。
还有一类“混合型”问题,就是痰湿中阻,这类人一看就知道:身体胖、舌苔厚、总觉得胸口有东西堵着、不爱动、说话懒。用半夏、陈皮、厚朴这些化痰除湿的药材最合适。
陈皮真是老中医最爱的宝贝,调气又化痰,尤其适合那种饭后嗳气、胃胀得不得了的人。
顺便说一下阴虚火旺那种晚上睡不好、心烦易怒、眼睛干涩的人,千万别老喝菊花茶了,那太弱了。这时候用地黄、玄参、麦冬调理,才有点看头。
地黄尤其适合那种“虚不受补”的人,用它补阴而不腻。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肺气虚。这种人特别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咳,咳得没完。讲话没力气、声音低、动不动出汗,这种体质就得靠百合、太子参、五味子调理。
百合既养肺又安神,睡眠不好的人也能用。
说到底,每一种中药都不是万能的,它也不是“我今天不舒服就吃颗药”的思路。中药要的是“调”,像你修水管,不是一下子把水龙头拧紧就行,而是要按着整条管道的走向去通、去理、去调。
很多人现在迷信“万能补药”,什么都想吃点人参,但人参真不是人人适合。人参大补元气,适合那种大病初愈、气若游丝的人。
普通人吃,反而容易上火、焦躁、鼻出血。所以说,中药不是“好就多吃”的逻辑,是对症才灵,错了反而添乱。
最后我提醒一句,调理身体不是“今天吃一副药,明天见奇效”的事儿。就像你养花,不能今天浇干了明天灌满盆。
得一点点来,得了解自己身体的体质类型,慢慢调、慢慢养。中药是慢,但慢得有逻辑、有章法,不是糊弄事儿。
你平时有没有自己用过中药调理身体的经历?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体质?
你最常见的身体小毛病又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说不定你那点“小状况”,别人也正经历着呢。调身体这事儿,咱们得一起琢磨着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GB/T21709-2008)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常用中药材药性与适应症数据库》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健康科普】中药外用药使用指南,赶紧收藏!
宝宝语言发育参照表,妈妈们赶紧收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2024年招收“申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这份身体指数对照表,太全了!血压、心率、血脂…赶紧收藏!
中药研究院和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揭牌
10个不用药的降血糖方法,赶紧收藏好!
女性健康与中医药调理方案研究.docx
日常健康生活小知识,赶紧收藏起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
网址: 中科院研究:身体状况与中药调理对照表,赶紧收藏好!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