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桂十味

桂十味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遴选“桂十味”是以《中华中医药学会道地药材标准》为基准,以“三代本草,百年历史”为原则,坚持道地性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坚持独特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坚持绿色发展和富民惠民相结合,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审、部门审定、网络公示,2021年1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8部门联合发文公布10味“品质佳、疗效好、知名度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广西道地药材品种,分别是:肉桂(含桂枝)、罗汉果、八角、广西莪术(含桂郁金)、龙眼肉(桂圆)、山豆根、鸡血藤、鸡骨草、两面针、广地龙。简称“桂十味”。 [1] [3-4]

遴选原则

播报

编辑

“一脉相承,古今皆同”,“质量稳定,精益求精”,“物随地变,满足需求”,“时移物易,择优而用”。 [3]

药材介绍

播报

编辑

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上肉桂、紫油肉桂、紫油桂。

【概述】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东信宜、高安、德庆,广西防 城、平南、桂平,云南红河州等地。广西栽培历史悠久,产量约占全国90%。树龄5 ~6年后才能割取树皮,10~15年为生长旺盛期,30~40年左右树皮可以加工成上品。 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本品以皮细肉厚、片整体重、色紫油足、气香味浓、嚼之少渣 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气之厚者,阳也。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 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常用量】1~5g。研末冲服或吞服1次量1~1.5g。官桂用量加倍,入煎剂宜 后下。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以“牡桂”为正名记载。 《神农本草经》卷一曰: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 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应用辨析】本品分为进口及国产两大类。进口肉桂主产于越南、柬埔寨,有清化 桂、企边桂、桂楠、夹桂、筒桂五个规格;国产肉桂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云南 亦产,有企边桂、板桂、黄瑶桂、桂通、桂心、桂碎等规格。进口桂以清化桂质量最 优,国产桂以企边桂质量最优,有玉桂、油肉桂、赤油桂、上油桂诸称。

官桂 系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 干而入药者。本品瘦小皮薄,油少性燥,补元阳之力不足,多用其温中燥湿。按李时 珍所云“官桂者,乃上等功官之桂”来看,当为上品,故也有上官桂一名。《药鉴》中 所载,官桂为取之于桂树中段次厚者,善走脾胃,主治中焦有寒。可见古今对此看法 不一,并列于此,以供参考。

肉桂心 即肉桂加工过程中修剪下的边条,除去栓皮入药者,简称桂心。《本经逢 原》云其“专温营分之里药,故治九种心痛、腹内冷痛,与经络躯壳之病无预,非若 肉桂之兼通经络,和营血,坚筋骨,有寒湿风痹等治也”。现大多认为其味厚且燥性较 小,多用于助心阳,交心肾,临床应用交泰丸时,可酌情用之。

肉桂末 系取肉桂片碾成极细末而入药者,亦称肉桂面。本品无需入煎,常用药 汁及开水冲服,其辛香之气未散,药力较足,为大多医家所喜用。如《肘后方》中用 其单味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次,治妇人产后腹中阴冷腹痛者。此外,也常酒调外敷 或浸酒涂搽,以治胸腹腰脊冷痛等。

桂丁 又称“桂丁香”,为植物肉桂的未成熟果实及花萼,味甘、辛,性温,功能 温中止痛,用于胃脘寒痛呕哕等。

【配伍辨析】与附子配伍,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 频多;与黄连配伍,用于心肾不交、心烦失眠;与大黄配伍,用于脾阳不足、大便不 通;与丁香配伍,用于肾阳不足、脘腹冷痛;与当归配伍,用于冲任虚寒、寒凝血滞、 经闭痛经;与熟地黄、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石斛、麦冬配伍,用于下元虚衰、痰 浊上犯之喑痱证;与熟地黄、山茱萸、附子、山药、枸杞子配伍,用于肾阳不足、命 门火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大便溏泻、小便频数;与小茴香、干姜、 延胡索、当归、赤芍配伍,用于寒凝血瘀、少腹瘀血、积块疼痛、经前疼痛;与黄芪、 人参、甘草配伍,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乏力、少气畏寒。

【配伍禁忌】本品助阳动血,凡阳盛阴虚、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药对》:“忌石脂。”《本草通玄》:“忌见火。” 《得配本草》:“痰嗽咽痛、 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本草求真》: “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 切忌。” [5]

桂枝

【别名】嫩桂枝。

【概述】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春、夏两季采收,通常于春季割取嫩枝,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以枝条嫩、 气清香、味甜微辛、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气之厚者,阳也。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 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常用量】3~10g。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应用辨析】

桂枝 系肉桂树的茎枝,取原药材经水稍泡,闷润至透,切段(或切片)晾干入药者,亦称桂枝段。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称嫩桂枝。桂枝既可走表,发 汗解肌,祛风通络,如用于中风表虚之桂枝汤和风湿痹痛之桂枝附子汤;又可入里辛 甘助阳,方如治疗虚劳里急、腹痛、失精之小建中汤。主产于四川者系植物川桂的嫩 枝,并非桂枝一药之正品,有在处方中开“川桂枝”者,只是习惯上沿用此名而已。

桂枝尖 系原植物的细枝梢,经上法加工入药者,亦称桂枝梢。本品气芳香,通血动脉、散风寒之力较胜,为临床所喜用。临证应用《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时,每 可选用本品。

桂枝木 系较粗之桂枝经砸去外皮后,再经上法加工入药者。其走表解肌发汗之 力较弱,温经通络之力较强,常与防风、防己、羌活、独活、川芎、当归等配伍,用 于和筋脉,利关节。

炒桂枝 系桂枝段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入药者。经炒制后辛散之力 减弱,温通之功增强,适用于年老体弱之外感冒风寒、伤风有汗,需用桂枝解表祛风, 而又不可过于辛散耗气者。

炙桂枝 系桂枝片(或段)用蜜水拌匀后,用文火炒至老黄色,取出放凉入药者, 亦称蜜炙桂枝。经炙后补中助阳之功较优,多用于补益剂中,如小建中汤。

【配伍辨析】与白芍配伍,用于外感风寒表虚之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营卫不和、 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与茯苓、白术、炙甘草配伍,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气短、失眠; 与龙骨、牡蛎配伍,用于心阳不振、虚阳外浮之烦躁失眠、自汗盗汗、遗精梦交;与 桃仁配伍,用于瘀血内阻之痛经闭经、头痛腰痛;与吴茱萸配伍,用于厥阴肝经阴寒 凝滞、头痛、疝气疼痛,妇女冲任虚损、少腹冷痛、月经不调;与麻黄、苦杏仁、甘 草配伍,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用于外感风寒表 虚证;与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阿胶、人参配伍,用于冲任虚损、瘀血阻滞证; 与猪苓、茯苓、白术、泽泻配伍,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与黄芪、地黄、赤芍、 麦冬、五味子配伍,用于心阳不足、气阴两伤之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倦 怠懒言。

【配伍禁忌】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均 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得配本草》:“阴虚血乏,素有血证,外无寒邪,阳 气内盛,四者禁用。” [6]

罗汉果

【来源】 葫芦科植物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 ex A. M. Lu et Z. Y. Zhang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由嫩绿色变深绿色时采收,晾数天后,低 温干燥。

【炮制】 除去杂质。

【性 状】 呈卵形、椭圆形或球形,长4.5~8.5cm,直径3.5~6cm。表面褐色、黄褐 色或绿褐色,有深色斑块和黄色柔毛,有的具6~11条纵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体轻,质脆,果皮薄,易破。果瓤(中、内果皮)海绵 状,浅棕色。种子扁圆形,多数,长约1.5cm,宽约1.2cm;浅红色至棕红 色,两面中间微凹陷,四周有放射状沟纹,边缘有槽。气微,味甜。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用于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15]

八角茴香

【别名】舶上茴香、舶茴香、大茴香。

【概述】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左江、右江地区,以及广东、云南等地。秋、冬两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 直接干燥。本品以完整、肥厚、赤红色、油性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常用量】3~6g。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并作为正名记载,一直沿用。

【应用辨析】

炒八角茴香 取原药材,置于热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散寒止痛作 用增强。

盐八角茴香 取原药材,加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 炒干取出放凉,用时捣碎。盐制后温散祛寒止痛作用增强,用于寒疝腹痛。

【配伍辨析】与橘核、荔枝核配伍,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与杜仲、狗脊配伍,用于腰膝冷痛;与生姜、丁香配伍,用于胃寒呕吐;与枳壳、焦山楂配伍,用于 食不消化;与陈皮、豆蔻配伍,用于脘腹胀满冷痛。

注:本属植物在我国分布约有40种,同属植物中有些品种的果实(如莽草、红茴 香)具有毒性,误食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应加注意。其外形虽与八角茴香相似, 但也有区别,主要为蓇葖果7~8个,发育不规则,形体较小,灰褐色,果皮外表颇皱 缩,每一蓇葖的顶端较尖,向上弯曲呈鸟嘴状,果梗平直,带树胶样气味,味麻舌而 苦。内含毒物质为莽草毒素、莽草晶毒素等,中毒症状轻者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腹痛;重者抽搐、神志昏迷、休克、惊厥。终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

【配伍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本草纲目》: “多食损目发疮。” 《会约医镜》: “阳 旺及得热则呕者均戒。” [7]

莪术

【别名】广术、蓬莪术、文术、醋莪术。

【概述】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蓬莪术主产于四川温江、乐山、沐川,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贵县、横县,广东四 会、高安,温莪术主产于浙江温州地区及福建南安、安溪等地。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 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本品以个匀、坚实、断面 棕色、光亮、气香者为佳。北京地区习惯使用广西莪术,品质以个小,均匀,坚实, 断面棕色、光亮,气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脾经。气厚味薄,阳中之阴。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 胀痛。

【常用量】6~9g。

【用名辨析】本品始见于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原名“蓬莪术”。《开宝本 草》载:“蓬莪术,苦,辛,温,无毒。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 吐酸水,饮食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

【应用辨析】

莪术 系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经蒸透切片晒干入药者。原名蓬莪术, 简称蓬术,又称文术。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散结,为足厥阴肝经之气分药,大破气中 之血,用于心腹胀痛、癥瘕积聚、血瘀经闭等。

醋莪术 系净莪术加醋及水,用文火煮透切片晾干,或取净莪术片喷醋炒干入药 者。经醋制后善入肝经血分,增强消积止痛之效,如李时珍云: “消积须用醋浸一日, 炒或煮熟焙干,入药方良。”《卫生家宝方》用醋煮莪术合煨木香以治一切气,心痛发 即欲死者;《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莪术散,用醋炒莪术合醋炒三棱、红花、牛膝、苏木 用于妇女月水未尽,遍身潮热,口渴,小腹疼痛,头痛。

炒莪术 系莪术片用文火炒至有小黑斑点为度入药者。一般认为,莪术生用性刚 气烈,非坚顽之积不宜应用;炒制后性较缓,便于粉碎,临床常用。

【配伍辨析】得酒、醋良。生品偏于破血行气,醋制后偏于散瘀止痛。与大黄配 伍,用于瘀血停滞、月经不行;与木香配伍,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与郁金配伍, 用于气滞血瘀诸证;与三棱、当归、香附配伍,用于经闭腹痛、腹中有块;与丹参、 三棱、鳖甲、柴胡配伍,用于胁下痞块、久疟成母;与当归、红花、牡丹皮配伍,用 于经闭痛经;与三棱、木香枳实配伍,用于脾失健运、宿食不消、脘腹胀满;与三棱、 当归、苏木、骨碎补配伍,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配伍禁忌】本品为破血之品,月经过多及孕妇禁用。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无积滞 者慎服。《药性通考》:“乃攻坚之药,可为佐使,而不可久用。” [8]

郁金

【别名】川郁金、黄郁金、温郁金。

【概述】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黄丝郁金(广郁金)主产于四川温江、崇州、双流、新津、仁寿、犍为,以崇州为著 名产区。销全国各地。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瓯海,福建安溪、南安、华安、同安, 以瑞安为著名产区。销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绿丝郁金主产于四川温 江新津、崇州、犍为,湖北通城,湖南攸县,销全国各地。桂郁金主产于广西横县、 费县、平南,广东高要、四会、三水、罗定,以横县为著名产区。销全国各地。冬季 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本品以个大、质坚、肥满、 气香、断面角质样、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心、肝、肺经。气薄味厚,阴也。李东垣云:纯阴。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常用量】3~10g。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唐代甄权的《药性论》,并以“郁金”作为正名记载,一 直沿用。《新修本草·卷第九》曰:“郁金,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 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秋出茎,心无 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末破血而补。胡 人谓之马蒁。”

【应用辨析】

郁金 系原药材经水浸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入药(也有取原药材洗净晒干或烘干打碎入药)者。

广郁金 系姜黄的干燥块根经加工入药者。别名黄丝郁金,称为“道地药材”。其 原药材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个大肥满,外表皱纹细,断面橙黄色,又称黄郁金。本 品微有姜香气,味辛而苦,善入气分,长于行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者最为适宜。

温郁金 系温郁金的干燥块根经加工入药者。呈纺锤形稍扁,断面为灰黑色,亦称黑郁金。味淡而辛凉,药性较广郁金温和,善入血分而长于祛瘀止痛,宜用于气滞 血瘀而不可用峻药攻逐者。以上两种为北京地区习销品种。

【配伍辨析】与柴胡配伍,用于肝郁气滞、瘀血内停所致的胸胁胀痛或刺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与木香配伍,用于气滞或气滞血瘀诸证;与茵陈配伍,用于肝胆湿 热内蕴的黄疸、胁痛;与白矾配伍,用于痰火蒙闭心窍所致的癫狂;与五灵脂、干漆、 枳壳、马钱子、仙鹤草配伍,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肿瘤;与丹参、赤芍、川芎、洋金 花、瓦楞子配伍,用于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腹胀、嗳气吞酸、烦热口苦; 与板蓝根、茵陈、黄芪、当归、五味子、甘草配伍,用于肝郁湿热、气血两虚所致的 两胁胀痛或隐痛、乏力、尿黄。

【配伍禁忌】本品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本草经疏》:“凡病属真阴虚极,阴火上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 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无效。” 《本草汇言》: “胀满, 膈逆,疼痛,关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得配本草》:“气虚胀滞禁用。” [9]

龙眼肉

【别名】龙眼、龙目、比目、桂圆。

【概述】本品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的假种皮。主产于福建晋江、仙游、南 安、同安、莆田、惠安,广西玉林、桂平、岑溪、博爱、平南、苍梧。以福建产地品 质最好,药用以广西产地为多,销售全国。夏、秋两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 核,晒至干爽不黏。本品以个大、肉厚、色棕黄、有光泽、味甜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温。入心、脾经。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 萎黄。

【常用量】9~15g。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龙眼”。《神农本草 经》曰:“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 神明。”李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云: “龙眼一名 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圆。

【配伍辨析】与枸杞子、桑椹配伍,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失养所致的心悸健忘、失 眠烦躁、头目眩晕、倦怠乏力、腰膝酸软;与当归、黄芪配伍,用于健忘失眠、惊悸 怔忡、眩晕;与远志、酸枣仁配伍,用于失眠多梦、健忘;与白术、茯苓、黄芪、酸 枣仁、人参、木香配伍,用于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 便血、皮下紫癜、崩漏、月经提前、量多色淡、淋沥不止;与鸦胆子配伍,用龙眼肉 包裹服用,用于热毒痢疾。

【配伍禁忌】内有郁火、痰饮气滞及湿阻中满者忌服。《广西中药志》: “内有湿热 者忌用。” [10]

桂圆

桂圆肉 

一名龙眼,俗称圆眼,属无患子科植物。产于中国东南、南部及西南诸省。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名医别录》称其为“益智”,言其功能养心益智故也。《开宝本草》称:“亚荔枝”,言其形状如荔枝也。龙眼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

性味 甘、平,无毒。

成分 肉含维生素B、葡萄糖、蔗糖及酒石酸;核含皂素、脂肪及鞣质;叶含槲皮素、槲皮甙、鞣质等。

药理 龙眼肉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于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龙眼叶适用于外伤,有止血消炎作用。

功用 开胃益脾,补心长智。龙眼肉为营养品,有安神补血之效;果核为收敛止血药。

属阳(有土火与水),体润,色熟紫(鲜淡黄),气熟香,味甘,性温,能沉,力补血,性气与味俱厚,入肝、心、脾三经。

桂圆味甘而鲜,气香而和,用入脾经,功胜于枣。色紫类血,体润味厚,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但甘甜助火,亦能作郁,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皆宜忌用。 [17-18]

山豆根

【别名】广豆根、苦豆根、南豆根。

【概述】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 等地。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挖者为佳。洗净晒干,闷透切片。本品以身干、质坚、 无须根、味苦、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胃经。气薄味厚,阴中之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常用量】3~6g。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并以“山豆根”作为正名记载,一直沿用。《证类本草》曰: “山豆根,味甘,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 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应用辨析】山豆根一药国内品种较杂,各地差异也大,通常以主产于广西的植物柔枝槐之根入药为正品,品质较佳,称为广豆根。

山豆根末 系山豆根片研细末入药者,功能与山豆根相同,特点为便于冲服。有 报道称,每次空腹热酒调服9g,可治寸白虫;外用可用油调搽治头风、头上白屑,或 用腊月猪脂调搽治疮癣顽痒等。

【配伍辨析】与射干、金银花、连翘、元参配伍,用于痰热郁结、壅滞咽喉、咽喉 肿痛、喉中痰鸣、痰黏不易咳出;与冰片配伍,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与射干、麦冬、天花粉、玄参配伍,用于咽喉肿痛、痰涎稠黏、疼痛难忍;与天花粉、 板蓝根、连翘、牛黄、冰片配伍,用于咽喉红肿、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与黄芩、茵 陈、栀子配伍,用于肺热咳嗽、黄疸等证。

【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山豆根可引起呼吸急促、发绀,严重者产生肺水肿、呼吸 衰竭;恶心呕吐、泛酸、腹胀腹泻;心慌、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少尿、肾衰;头晕 眼花、疲乏无力、嗜睡;视物不清、意识不清、全身肌肉颤动、抽搐、惊厥,因呼吸 衰竭而死亡。本品用一般剂量,对胃无刺激性,如剂量过大能引起中毒,出现呕吐、 腹泻、胸闷、心悸等。脾胃虚寒者忌服。《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11]

鸡血藤

【别名】血风藤。

【概述】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 建等地。秋、冬两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本品以片形整齐、断面偏心性圆 圈、树脂状分泌物多、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甘,温。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 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

【常用量】9~15g。

【用名辨析】本品始见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并以“鸡血藤”作为正名 记载,一直沿用。

【应用辨析】

鸡血藤膏 云南鸡血藤膏非前述豆科密花豆的藤茎熬制而成,主要由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内南五味子和异型南五味子的藤茎切片熬膏而得。商品常称“凤庆(旧称 顺宁)鸡血藤膏”,此膏并非单膏,常加入川牛膝、续断、红花、黑豆、糯米、饴糖等 共同配制而成。功能活血养血,益肾调经。用于瘀血阻络、肾失所养所致的月经不调、 手足麻木、关节酸痛。

【配伍辨析】与当归配伍,用于血瘀或血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与川牛膝配伍,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不利、风湿久痹、腰膝酸痛、足膝无力;与鹿 角胶、红花、三七、牡丹皮、赤芍配伍,用于痰热互结、乳房结节、红肿热痛、乳腺 增生。

【配伍禁忌】阴虚火亢者慎用。 [12]

鸡骨草

【来源】 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的 干燥全株。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炮制】 除去杂质和荚果,切段。

【性 状】 呈不规则段状。根长圆锥形,表面黄色或黄棕 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表面黄绿色 或黄棕色,下部常显红紫色,断面中空。气微 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用于湿热黄 疽,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 [16]

两面针

【拉丁学名】Zanthoxylum nitidum(Roxb.) DC.

【别名】钉板刺、入山虎、麻药藤、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猫爪簕等。

【科属分类】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 Zanthoxylum

【植物形态】幼龄植株为直立的灌木,成龄植株为攀援于其他树上的木质 藤本。老茎有翼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茎枝及叶轴均有弯钩锐刺,粗大茎干 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位于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叶有小 叶(3) 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叶其小叶片长可达16~27cm,宽 5~9cm; 小叶对生,成长叶硬革质,阔卵形或近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 3~12cm,宽1.5~6cm,顶部长 或短尾状,顶端有明显凹口,凹口 处有油点,边缘有疏浅裂齿,齿缝 处有油点,有时全缘; 侧脉及支脉 在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中 脉在叶面稍凸起或平坦; 小叶柄长 2~5mm,稀近于无柄。花序腋 生。花4基数; 萼片上部紫绿色, 宽约1mm; 花瓣淡黄绿色,卵状 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3mm; 雄 蕊长5~6mm,花药在授粉期为阔 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退化雌蕊半球 形,垫状,顶部4浅裂; 雌花的花 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细小的 鳞片状体; 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 短,柱头头状。果梗长2~5mm, 稀较长或较短; 果皮红褐色,单个分果瓣径5.5~7mm,顶端有短芒尖; 种 子圆珠状,腹面稍平坦,横径5~6mm。花期3~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产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 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药用部位】根或枝叶入药。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苦、辛,温; 有小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 外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5~10g。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注意】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附方】治喉闭,水饮不入: 入地金牛根,擂烂,用黄糖煮,做成弹子,含化 (《本草求原》)。治风湿骨痛: 两面针根皮三钱,鸡蛋一只。水煎服 (《陆川本草》)。止牙痛: 两面针四两,了哥王一两。加入75%酒精500mL (浸),用棉花蘸药水塞入患处 (《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对口疮: 两面 针鲜根皮配红糖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14]

地龙

【别名】蚯蚓、地龙肉、广地龙。

【概述】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 广西等地。“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广地龙” 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 或低温干燥。本品以条大、肉厚、棕褐色、微有腥气、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入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头痛眩晕,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常用量】4.5~9g。

【用名辨析】本品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蚯蚓”。曰: “蚯蚓,味咸寒,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名医别录》称“白颈蚯蚓”“土龙”。“地龙”之名始见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

【应用辨析】

酒地龙 “去土酒浸”“酒炒”。黄酒有活血通脉作用,可制地龙寒性,长于通经 活络止痛而无寒凝之弊,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

【配伍辨析】与天麻配伍,用于热极生风所致的惊痫抽搐、小儿惊风,及肝阳上亢 或肝火上炎的头痛眩晕;与夏枯草配伍,用于肝阳上亢的头痛目眩;与附子配伍,用于风湿痹痛不能侧转、骨节烦疼、关节不能屈伸;与钩藤配伍,用于感冒夹惊、小儿 惊啼、风热头痛;与草乌、五灵脂、木鳖子配伍,用于寒湿痰瘀之流注痰核、瘰疬乳 岩、贴骨疽;与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配伍,用于中风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语 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与黄芪、当归、赤芍、川芎配伍,用于中风属于气虚 血瘀;与蛇胆汁、朱砂、僵蚕配伍,用于风痰热盛之咳嗽痰多、惊风抽搐。

【配伍禁忌】本品咸寒,脾胃虚寒慎用;孕妇禁服。 [13]

相关介绍

播报

编辑

广西特色药材

1.穿心莲、2.肿节风(草珊瑚)、3.青蒿、4.粉葛、5.五指毛桃、6.山银花、7.砂仁、8.槐米、9.广金钱草、10.田七、11.天冬、12.钩藤、13.合浦珍珠、14.橘红、15.厚朴、16.灵芝、17.何首乌、18.铁皮石斛、19.金花茶、20.绞股蓝、21.杜仲、22.扶芳藤、23.金樱子(根)、24.功劳木、25.百部、26.滑石粉、27.广山药、28.茉莉花、29.姜黄、30.益智仁、31.蛤蚧。 [3]

相关知识

十大好吃的桂林特色美食小吃排名 到桂林必吃的十大风味小吃
桂花十大最佳搭配,桂花与十样搭配泡最好
桂林十大特色美食小吃
自制糖桂花怎么吃 美味健康的糖桂花
春风十里,不如黄桂稠酒一口
桂苓十香散湿贴能减肥吗
黄桂稠酒最正宗的做法(春风十里,不如黄桂稠酒一口)
桂花酒:秋日里的健康美味
红桂花好还是黄桂花好 红桂花和黄桂花的区别
陕西西安十大特产之黄桂稠酒

网址: 桂十味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