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起来不胖
却在体检中被查出脂肪肝、高血脂
这是怎么回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半数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其中约30%属于“隐形肥胖”——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这类人群外表看似正常,实则内脏脂肪超标,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后备军”。
认识"隐形肥胖"
自测有没有隐形肥胖
方法一:腰围测量法
肋骨下缘与髂骨上缘中点水平周长
男性≥85cm,女性≥80cm即为腹型肥胖,判断为肥胖病;
方法二:
体脂率标准(即使体重正常也需关注)
男性≥25%、女性≥30%即视为肥胖,需通过专业体脂仪测量。
方法三:看日常行为
你的一些日常行为也透露着隐形肥胖是否发生的信号:
√ 吃饭很快;
√ 喜欢吃零食;
√ 体重比毕业时起码增加了10斤;
√ 体重虽然没有大幅度增加,但是肌肉却越来越松弛了;
√ 对甜品和油炸食品欲罢不能;
√ 就算在二楼办公,也得乘坐电梯上去;
√ 一直处在减肥-反弹-减肥-反弹的循环中;
以上描述
符合3项,就说明你已经在肥胖的路上了;
符合6项及以上说明你已经有隐形肥胖了。
为何要重视“隐形肥胖”?
这类人群往往外表不显胖,但内脏脂肪堆积,更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
所有患者均要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我院临床营养科
为您带来专业减重方案
助您科学管理体重
重塑健康体态
超重或轻度肥胖者
每周减轻体重约0.5~1kg,每月减轻 2~4kg,6 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 5%~ 15%并维持。
中、重度肥胖者
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 3至 6个月。
膳食干预
原则:
限制总能量,均衡膳食,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处于负平衡状态。
(1)均衡膳食模式控制总能量,食物摄入多样化;
✓ 三大营养素配比:
碳水化合物50%-60%
脂肪20%-30%
蛋白质15%-20%
✓ 进食顺序:
汤→蔬菜→蛋白质→主食
✓ 三餐分配:
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减少精制米面;
多摄入低GI蔬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去皮鸡胸肉);
✓ 戒含糖饮料,每日饮水≥1500ml;
(2)食物构成的个体化调整
①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占比20%-30%,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助力减重;
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
碳水供能比≤40%
脂肪供能比≥30%
短期低碳饮食干预有益于控制体重、血糖,改善代谢。
运动干预
运动原则:
有氧为主,抗阻为辅,量力而行。
有氧运动
可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进行运动干预,推荐游泳、快走、慢跑;
由少量运动开始,逐渐达到每天30分钟的中等至较大强度,可以累计多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的连续运动以达到总的运动量;逐渐增加强度,每周进行5-7次,达到总的运动量250分钟/周。
抗阻训练
如仰卧起坐、举重、俯卧撑或使用健身器械,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更多的肌肉意味着身体在静息状态下也可以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是一种更佳的运动方式,这样不仅能够燃烧更多脂肪,而且锻炼了肌肉,增加肌肉体积和力量耐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糖脂代谢。
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强度适宜,达到微微出汗,肌肉有一点点酸胀的感觉就可以了。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找医生进行初步的评估,制定一些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这样能够保证安全有效的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头痛、心悸,这时候要马上停止运动,在旁休息,等身体慢慢缓解;如果缓解不好,一定要及时就医。
告别“隐形肥胖”
需要耐心与坚持
从调整饮食、科学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
每一步都值得用心经营
如果您在减重过程中遇到困惑
欢迎随时咨询专业团队
从现在开始
用科学的方法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院临床营养科简介
临床营养科成立于2013年,开设有临床营养专科门诊、妇女营养专科门诊和儿童营养专科门诊,日常负责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营养管理、营养咨询、营养指导、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营养干预等。
临床营养科业务范围:负责门诊病人的营养咨询及营养指导,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及干预;与临床科室合作,推动全院营养风险筛查;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综合评定,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参与住院患者的营养查房和会诊,给予规范的营养管理,监测营养干预效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
妇女营养专科业务范围:提供饮食治疗、运动指导及健康教育,包括备孕期、孕期和哺乳期营养指导;妊娠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营养性贫血、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及更年期妇女的营养管理,对其提供转诊、转介和随访等服务。
儿童营养专科业务范围: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儿童及慢性肾脏疾病患儿等给予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包括膳食评价、指导监护人科学喂养,实施专案管理,定期评价患儿的营养状况,随访其生长发育改善的效果。推广广东省适宜技术,促进婴幼儿的科学喂养。
门诊电话
专家简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