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食盐与健康
▣ 减盐理念的普及
通过“9·15”减盐周,这一主题活动旨在宣传“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提高公众对食盐摄入的关注。食盐,这一厨房中的必需品,其种类繁多,如竹盐、海盐、强化盐等,在超市的货架上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据报道,《英国医学杂志》上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博士联合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多位科学家,对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若在中国范围内以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预计每年将有45万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得以避免。但究竟何为低钠盐?又是否意味着食盐摄入量越少便越有益呢?
▣ 低钠盐的选择
低钠盐,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食盐,以碘盐为基础,并加入了适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这种盐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钠、钾、镁平衡,被证实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因此,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长期食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钾离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对于患有尿毒症等肾脏疾病的人来说,钾离子排泄可能会受到阻碍,这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肾病患者应避免食用低钠盐。同时,由于儿童的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低钠盐可能会对他们的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建议儿童食用。此外,正在服用ACEI和ARB类降压药、螺内酯类药物的患者也不适宜食用低钠盐。
▣ 碘盐与甲状腺疾病
自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食盐加碘政策以来,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用盐、动物饲料用盐以及食品工业用盐都普遍添加了碘。我国自1995年起也开始了全民食盐加碘的计划,使得碘盐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常见调味品。然而,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究竟与长期食用碘盐是否存在关联呢?
众所周知,碘的摄入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的碘缺乏病,诸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等。然而,过量的碘摄入同样会引发甲状腺疾病的风险上升,这些疾病包括甲状腺肿、碘甲亢、甲状腺机能减退以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尽管目前普遍认为甲状腺癌的高发与多种复杂因素相关,但遗憾的是,尚无确凿证据显示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存在直接关联。
甲亢和甲减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食用盐呢?对于甲亢患者,由于他们需要限制碘的摄入,但并非完全不能摄入,因此可以选择特定的烹饪方法来减少食盐中的碘含量。而对于甲减患者,其病因多样,其中一些可能与缺碘有关,因此这类患者可以选择加碘盐,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02科学减盐策略
▣ 每日食盐摄入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揭示,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建议的成人日均食盐摄入推荐量为5克。鉴于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国家倡导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为5克。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高或过低的摄入均不利健康,应遵循科学的减盐方法,合理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
▣ 隐形含盐大户
许多调味料,如酱油、甜面酱、腐乳、味精、鸡精和豆豉等,都含有较高的盐分。例如,每摄入6毫升酱油,其含盐量就相当于1克盐。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这些“隐形含盐大户”,以确保不会过量摄入盐分。
▣ 及时排出多余盐分
为确保体内钠的平衡,充足的饮水与适量的运动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提高钠的排出率。同时,在饮食方面,应多选择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且钠含量较低的食物,以利于体内多余盐分的清除。
03食盐种类与选择
▣ 各种食盐的区别
海盐,这一从大海中经天然晒制而成的盐,以其独特的“海”字标识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湖盐,源自内陆的咸水湖,经过自然干燥或特殊处理后制成。此外,井矿盐也是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它源自地底的卤水和岩盐,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和真空制盐工艺后精制而成。
营养强化盐,如加铁盐、加锌盐和加钙盐,因其添加了钙、铁、锌、硒等关键微量元素而备受瞩目。然而,尽管这类盐营养丰富,但我们每日所能摄入的盐量有限,单纯依赖盐来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并不现实。
▣ 如何选择优质食盐
首先,要仔细查看食盐的外包装,注意是否有明确的防伪标志。这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食盐的真伪。
其次,观察食盐的封口处是否整齐,锯齿状是否均匀。此外,我们还要留意外包装材料的质量,是否平整无损。最后,打开包装后,可以仔细观察食盐的颗粒状和颜色是否均匀。优质的食盐通常颗粒均匀,颜色洁白,没有杂质。这些细节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食盐的优劣。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减盐行动指南:健康饮食与减盐策略全解析
健康饮食:低盐高纤减肥新策略
食用盐健康选择指南,如何更健康
少盐饮食选品指南:科学控盐守护健康的实用策略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生活的新策略
健康饮食策略:减少盐油糖的摄入
五步减盐新策略,捍卫全家健康
家庭健康饮食:减盐策略与健康管理
《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第二版)》发布 推动减盐技术创新与应用
健康饮食新指南:科学减盐减油的行动方案
网址: 食盐选择与减盐策略:健康美食新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