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鸭脖店的关店潮新闻。绝味、周黑鸭这些以前排队抢购的品牌如今客流锐减,不少门店已经停业。数据显示绝味去年确实关闭了约上千家门店,周黑鸭也退出了北京西单等黄金地段。
煌上煌的加盟商抱怨经营困难,利润大不如前。曾几何时,这三家上市公司市值总和高达数百亿,如今却面临着市场寒冬。
01 价格高企,消费者用脚投票
价格因素是导致市场转变的关键原因。此前购买品牌鸭脖产品确实花费不菲,半斤鸭脖售价约四十元左右,鸭肠等产品价格更高,一个小鸭头售价约6-8元。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月薪一万的话,需要工作一个多小时才能买一包鸭脖当夜宵。相比之下,活鸭批发价一斤才六块钱左右,加工后的溢价确实较高。现在消费环境趋于理性,人们不再愿意为高价零食买单。
笔者注意到,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整体消费市场的升级与分化。
02 健康风潮冲击传统卤味
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检测表明,一份鸭脖的钠含量确实较高,脂肪含量也不低。以往消费者不太在意这些,更看重重口味带来的刺激感。
但现在低盐低脂成为新趋势,消费者开始关注配料表中的添加剂。夜宵文化也在改变,沙拉和便利店便当逐渐取代了鸭脖配啤酒的模式。有些家庭甚至自己制作卤味,既经济又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是整个食品行业都在面对的挑战。
03 新品牌崛起,市场竞争加剧
新兴品牌正在快速抢占市场。量贩零食店如零食很忙等渠道,二十元左右就能买到一大包卤味,而同样价格在品牌专卖店只能买到少量产品。
一些新品牌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走红,比如麻爪爪的社区店模式,王小卤的凤爪产品确实很受欢迎。甚至三只松鼠、海底捞等企业也跨界进入卤味市场,进一步分流了客源。
笔者认为,这种市场竞争的加剧实际上有利于行业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04 传统巨头转型艰难
三大品牌也在尝试转型,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绝味推广AI点单系统,但加盟商反映存在货品不准、缺斤短两等问题。周黑鸭邀请明星代言,但产品价格依然偏高。
煌上煌推出拌粉等主食产品,但主要只能在江西本地市场获得认可。传统企业产品更新周期需要半年左右,而网红品牌一个月就能推出五款新品,这种速度差异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品牌的转型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庞大的体量和固有的运营模式。
05 市场格局重塑,新机遇显现
卤味市场规模其实仍在增长,预计今年将达到一千六百亿元。只是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传统三大品牌。现在现卤现卖的小型店铺更受欢迎,低盐低脂产品成为新宠。
海外市场展现出新的机遇,比如紫燕百味鸡在美国开店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说明传统品类只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市场的这种分化重组实际上是行业成熟发展的必然阶段。
06 未来趋势:性价比与便利性并重
老品牌衰退的同时,新玩家不断涌入。价格透明的量贩渠道、创新产品的小品牌、跨界发展的大企业,正在重塑整个市场格局。
此前几大品牌市场份额合计不到两成,说明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便利店、社区店销售卤味产品,价格也将更加亲民。
超市冷鲜柜的卤味产品既便宜又方便,短视频平台上经常有人分享性价比高的卤味购买经验。鸭脖从潮流零食变成了普通食品,消费者不再非要去专卖店购买。
当我们重新审视休闲食品行业的变迁,不禁要问:老品牌要如何创新才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这让我想起最近新消费品牌的快速崛起,其实反映的正是消费者对性价比和健康性的双重追求。
您在购买卤味食品时最看重哪些因素?是口味、价格、健康还是便利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消费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鸭脖卖不动了!绝味、周黑鸭、煌上煌集体凉凉,网友吐槽:吃不起
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卤味三巨头跌落神坛:鸭脖为何卖不动了?
从鸭货三巨头到鸭货“难兄难弟”,煌上煌、周黑鸭、绝味做错了什么?
鸭脖变“刺客”吃不起:周黑鸭紫燕百味鸡等卤味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卤味市场竞争白热化,鸭脖卖不动了
一斤鸭脖70元,年轻人喊“少抓点”!卤味三巨头还会涨价吗?
一年关店数千家,鸭货昂贵,卤味难卖,居然是抖音惹的祸?
鸭脖品牌排行榜(鸭脖知名品牌)
2025年鸭脖品牌排行榜 最新鸭脖排名分享
卤味三巨头集体利润跳水,鸭脖子卖不动,真是年轻人的错?
网址: 鸭脖卖不动了!绝味、周黑鸭、煌上煌集体凉凉,网友吐槽:吃不起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