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可曾发现,如今的网络空间,已然成了“烂梗”的狂欢派对?从“鸡你太美”到“你这个背景太假了”,从“蓝色妖姬”到“我是云南的”,再从“拴Q哥”到“怒怼网友的唐朝侍女”,这些光怪陆离的网络梗,如同后现代主义的狂欢盛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但不知诸位注意到没有,这些网络梗的“毒性”似乎在悄然升级。早年的“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网络流行语,虽然粗浅,却也无伤大雅;而如今的网络梗,却越来越多地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甚至不乏恶毒之意。
这不禁让人发问:我们的网络文化,究竟是怎么了?
一、从娱乐至死到审丑狂欢:网络梗的演变轨迹
若要论网络梗的演变,咱们得先回溯一下历史。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刚普及那会儿,网民们创造的梗大多还停留在“谐音梗”阶段。“斑竹”(版主)、“果酱”(过奖)、“杯具”(悲剧)这些词,虽然简单,却也不失趣味性。
到了2005年前后,随着论坛文化的兴起,“内涵段子”开始大行其道。那时的网络梗,讲究的是“妙不可言”的智慧,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能引爆全网,靠的不是恶俗,而是那种集体怀旧的情绪共鸣。
但这一切,在短视频时代来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鸡你太美”横空出世。这个源自蔡徐坤《只因你太美》的谐音梗,起初只是网友们的恶搞之作。但随后,事情逐渐失控。蔡徐坤的打球视频被做成各种鬼畜剪辑,从简单的调侃演变成人身攻击,甚至引发了粉丝与黑粉之间的大规模网络对战。
无独有偶,“蓝色妖姬”梗也是如此。原本只是一个网红变装视频的标签,后来却演变成了对特定人群的歧视性称呼。再到最近的“唐人梗”,一些穿着唐装的工作人员在景区与游客互动时,被拍下视频并配以各种恶意解读,甚至遭受网络暴力。
这些网络梗的演变轨迹,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方向:从无伤大雅的娱乐,到充满恶意的攻击;从轻松愉快的调侃,到毫不掩饰的侮辱。
二、审丑文化:为何越丑越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审丑文化”了。
何为审丑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丑为美、以俗为雅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越是低俗、越是怪异、越是反智的内容,就越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
你看那些短视频平台上的顶流网红,有多少是靠“装疯卖傻”走红的?有故意扮丑搞怪的,有刻意制造尴尬场面的,甚至有自黑自辱来博取眼球的。这种行为被包装成“真实”、“不做作”,实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表演。
为什么审丑文化能够大行其道?原因有三:
其一,猎奇心理使然。人都有好奇心,对于怪异、反常的事物,总会多看一眼。这就好比街上发生了交通事故,总会有人驻足围观一样。网络平台深谙此道,于是不断推送各种“反常”内容,以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
其二,反智主义盛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疲于思考。严肃的、需要动脑筋的内容,往往不如简单粗暴的、直击感官的内容来得吸引人。于是,越是无脑、越是低俗的内容,就越容易传播。
其三,商业利益驱动。流量即金钱,在眼球经济的驱动下,内容创作者们不得不追求极致的刺激,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审丑内容,恰恰是最容易制造刺激的捷径。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低俗内容层出不穷。
三、网络暴力与群体极化:恶毒梗背后的社会心理
但问题还不止于审丑文化这么简单。这些恶毒网络梗的背后,还隐藏着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不知道诸位注意到没有,这些恶毒梗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针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攻击。“鸡你太美”针对的是蔡徐坤,“唐人梗”针对的是景区工作人员,“蓝色妖姬”针对的是特定装扮的人群。
这种针对性的攻击,本质上就是一种网络暴力。
为什么人们会参与这种网络暴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很可能是一种“去个性化”现象。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个体身份被隐藏,责任意识被淡化,人们更容易释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攻击性。
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澜,使得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回音室效应”。在这种环境中,极端观点被不断强化,理性声音被淹没,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一个原本无伤大雅的调侃,就可能在这种群体极化的过程中,演变成充满恶意的攻击。
四、平台算法的“功”与“过”
说到网络梗的传播,就不能不提到平台算法的作用。
现如今的内容平台,大多采用算法推荐机制。这种机制的本意,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但在实际操作中,算法往往只会一味地迎合用户的偏好,而忽略了内容的质量和价值。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越是极端、越是煽动情绪的内容,就越容易获得算法的推荐;越是理性、越是平和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埋没。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优质内容创作者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曝光而逐渐退出,而靠制造争议和煽动情绪的内容创作者则大行其道。
更可怕的是,算法还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当用户不断被推荐低俗、恶搞、审丑的内容时,他们就会逐渐认为这些内容是“正常”的,甚至是“有趣”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的说教更加可怕。
五、从“娱乐至死”到“文化重生”: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些越来越恶毒的网络烂梗,我们难道就只能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
首先,作为内容消费者,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内容的优劣,不被算法牵着鼻子走。遇到低俗、恶意的内容,不要点赞、不要评论、不要转发,让这些内容自然沉没。
其次,作为内容创作者,应该坚守底线,不为了流量而刻意制造争议和煽动情绪。要知道,流量只是一时的,而信誉才是长久的。
再次,平台方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机制,不再一味地追求用户停留时长,而是要多考虑内容的质量和社会价值。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内容评价体系,对优质内容给予更多推荐,对低质内容进行限制。
最后,监管部门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六、网络文化的未来在何方?
从“鸡你太美”到“唐人梗”,网络烂梗的演变过程,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焦虑和价值迷茫。在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内容创作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在为了那一点点的关注度而绞尽脑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审丑文化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流量和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它损害的不仅是网络环境,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根基。
网络文化的未来在何方?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中。当我们选择拒绝恶毒梗、拒绝审丑文化时,就是在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投票。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清朗、更加健康、更加有智慧的网络空间。这需要平台、创作者、用户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网络文化的重生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进步!
#班主任严肃制止学生传播网络烂梗#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人民热评: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人民网:别让恶俗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还健康用网环境
三评“网络黑话烂梗”
为什么心梗脑梗越来越多,还越来越年轻?如何避免心梗脑梗?
勿让网络烂梗,荼毒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水煎是什么梗网络
网络“烂梗”泛滥 会不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净化网络环境 莫让“烂梗”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人民网评: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意义的“话”和“梗”流行
尊嘟假嘟等网络梗随处可见 《人民日报》谈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
网址: 从“鸡你太美”到“唐人梗”,网络烂梗为何越来越恶毒?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