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网络烂梗荼毒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烂梗荼毒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烂梗如同野草般疯长,并迅速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蔓延。这些烂梗不仅扭曲了语言的本意,更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烂梗盛行的乱象,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其危害,提出相应的对策。#拒绝烂梗#

网络烂梗,通常指那些在网络上流传的、缺乏营养甚至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和句子。它们往往源于网络短视频、综艺节目或社交媒体,通过模仿和传播,迅速在未成年人中流行开来。例如,“你个老六”“芭比Q了”“奥利给”等,这些词汇已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甚至渗透到他们的日记、作业和试卷中。

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侵蚀了未成年人的语言组织和思考能力。长期接触这些烂梗,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会变得空洞僵化,思维也会变得狭隘。例如,有的孩子表达赞美之情时,除了“YYDS”“绝绝子”,已经想不到其他词汇。这种语言贫瘠化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交流,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文时,通篇使用网络烂梗,如“哇塞,这个事儿简直太YYDS了,让我绝绝子地感动”。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空洞僵化,而且无法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退化,思维也会变得狭隘。

其次,网络烂梗还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一些烂梗带有侮辱性、攻击性或消极情绪,孩子们在使用这些烂梗时,可能会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或受到他人的伤害。例如,成都的一名男孩因名字与网络梗有关联,被同学起绰号“鸡哥”,并在课本和课桌上写上“鸡你太美”的调侃语句。这种长期的欺凌和嘲笑,最终导致了男孩的抑郁症和厌学情绪。

此外,网络烂梗还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然而,网络烂梗中的低俗、暴力、消极等元素,却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一些网络流行语包含负面、叛逆的情绪,甚至涉及暴力、消极行为,孩子们在接触这些烂梗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其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一些孩子在社交媒体上过度使用网络烂梗,导致他们的朋友圈逐渐缩小,甚至被同龄人视为“异类”。这种社交关系的破裂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自信和勇气。

面对网络烂梗的盛行,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首先,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应告诉孩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隐藏的真实意思和使用边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学校则应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和文学素养。

其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已联合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这是一项及时且必要的举措。同时,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和引导,避免烂梗的泛滥和传播。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已经受到网络烂梗影响的孩子,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总之,网络烂梗的盛行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应正视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勿让网络烂梗,荼毒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人民网:别让恶俗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还健康用网环境
三评“网络黑话烂梗”
人民热评: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尊嘟假嘟等网络梗随处可见 《人民日报》谈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
净化网络环境 莫让“烂梗”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网络“烂梗”泛滥 会不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兴起与挑战
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网址: 网络烂梗荼毒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