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吃这么爽了!上周家庭聚餐,43岁的张先生摸着鼓起的肚子,满足地靠在椅背上。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上演两三次。然而,当体检报告揭示出血脂异常、脂肪肝以及空腹血糖受损时,他才恍然大悟,长期“饱食”并非享受,而是身体发出的警告。长期饱食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01长期饱食的危害
> 短期内的身体负担
在我们周围,不乏有如张先生般面对美食便难以自控,开启“大吃大喝”模式的人。过量进食会导致胃部不适、消化器官超负荷运转、胰腺负担加重、肠道菌群紊乱等,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他们常以为偶尔的放纵无伤大雅,然而,每一次的过量摄入都可能对体内环境造成深远影响。若长期如此,身体所面临的危害将更为深重。
过量进食后,胃部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为胃被撑大会占据腹腔内更多空间,进而可能挤压到其他内脏,导致腹胀、恶心和呕吐等不适。同时,身体多个消化器官也会受到间接影响,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胃消化一顿饭需要2至4小时,然而一顿大餐后,即使胃液分泌增加,也需要大约6小时才能完全消化。此外,部分胃液还可能反流进入食管,引起胃灼热。更严重的是,少数人的胃壁会因过度撑大而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这可能进一步引发局部坏死、出血以及胃穿孔等严重后果。
胰腺,作为机体的重要消化腺,会因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而进入高强度工作模式,导致胰液分泌量增加。若胰腺无法及时排出这些胰液,便可能引发“自我消化”的过程。同时,大量饮酒会进一步刺激胰腺,使其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从而更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带来不同程度的腹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肠道方面,过量进食意味着肠道不仅要分泌更多消化液来处理食物,还要吸收过量营养,这无疑加重了肠道菌群的工作负担。此外,研究还发现,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后,人们更容易出现悲伤、紧张和烦恼的情绪,这些情绪变化都可能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 长期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长期饱食不仅会给身体带来短期的痛苦和不适,更可能导致长期的健康负担和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长期饱食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风险,并影响认知功能。肥胖对心血管健康构成威胁,可能增加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体而言,BMI超过30kg/m²的人群,其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64%,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上升24%。
肥胖通过加剧体内炎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加速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BMI在30.0至34.9kg/m²以及40.0至45.0kg/m²范围内的人群,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几率分别提高了5倍和22倍。
02暴饮暴食的机制
>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饱食和不良饮食习惯容易让人陷入暴饮暴食的循环,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长期饱食会扰乱人体对食欲的自然调节,使人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这种不良饮食习惯往往伴随着高脂肪、高盐或高糖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刺激多巴胺等令人愉悦的激素分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会将这些愉悦感与特定食物紧密相连,从而让人为了追求快乐而非饥饿而进食,进而难以自控。
> 情绪与饮食关系
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情绪波动容易导致暴饮暴食,影响健康。在压力刺激下,人体会分泌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这会增加我们的食欲,特别是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这些食物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同时,睡眠不足和饮食不规律也会加剧这一问题,影响健康。
03科学控食方法
> 调整进食顺序
先蔬菜、再蛋白质、后主食的顺序有助于控制食量和血糖水平。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保持适度的饥饿感,不仅对胃肠道有好处,还能启动细胞自噬机制,如同为身体“打扫卫生”。
(1)先来一碗清汤
(2)接着上蔬菜
(3)再来点蛋白质
(4)最后才吃主食
> 细嚼慢咽的好处
细嚼慢咽延长饱腹感感知时间,有助于控制食欲和摄入量。从开始用餐到大脑接收到饱腹的信号,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因此,每餐的进食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以确保大脑有充足的时间来接收并处理“饱腹信号”。
> 一日三餐的建议
定时进餐、合理控制餐量有助于预防暴饮暴食和维持健康体重。 早餐:在7:00至8:30之间享用;午餐:11:00至13:30,是你的午餐时间;晚餐:建议18:00至19:00完成,为肠胃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日馒头减肥法的短期效果与长期健康风险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11个短期与3大长期健康风险,科学减肥才健康
如何避免饮食过量及长期影响的健康风险
过量饮食:从肠胃到心血管的全风险解析
长期低碳饮食健康吗?或增加死亡风险!
短期健康保险与长期健康保险的区别是什么
红茶饮用过多:健康风险与适量饮用指南
短期暴瘦减肥方法:不可取的健康风险
长期饮用减肥茶的潜在风险与全面解析:从健康角度深度探讨
荷叶茶饮用过量的风险与适量饮用指南
网址: 过量饮食与健康:从短期不适到长期风险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