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脂肪”两个字,不少人都会如临大敌,把它和肥肉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脂肪的形态不止一种,而是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3种。
其中,白色脂肪才是让我们长胖的“罪魁祸首”,而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不仅有助于减肥,还对维护心血管健康有帮助。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它们。
白色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肪,它主要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周围,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摸到的“肥肉”就是因为白色脂肪堆积而引起的。
白色脂肪的形成和饮食之间关系密切,当我们摄入过多高脂、高热量食物后,身体难以消化的能量就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到白色脂肪的细胞中。
除了会影响身材,白色脂肪过多还被发现与内分泌紊乱、炎症有关,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三高、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接下来,我们讲讲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和骨骼肌细胞同源,是随着骨骼肌的发育而产生的。
相较于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在人体内的含量更低,通常在新生儿身上含量较多,长大后会渐渐减少。
如果说白色脂肪是负责储存热量的仓库,那么棕色脂肪则像是一座火炉,负责燃烧脂肪产生热,属于“耗能型”脂肪。
此外,棕色脂肪在产热过程中还可以消耗血液里的甘油三酯,这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种脂肪是米色脂肪,它是较晚被发现的脂肪组织,属于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中间形态。
研究发现,当人体在运动,或处于低温环境时,白色脂肪可能会转变成米色脂肪,而米色脂肪的作用与棕色脂肪相似,都可以燃烧热量。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想知道如何提升体内棕色和米色脂肪的比例。
其实,目前也有不少科学家在探索它们三者的转化机制,不过尚没有明确的方法。
研究发现,女性的棕色脂肪总量通常比男性更多,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的棕色脂肪含量都会逐渐减少。
也有研究发现,经常运动,尤其是进行H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人,其棕色脂肪的含量会相对更多,推荐大家每周进行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此外,也有说法称通过生酮饮食、多吃辣椒等方法也能增加棕色和米色脂肪的比重,不过这些理论暂未得到证明。
目前,医学界在尝试通过药物来刺激棕色脂肪的生成,或促进白色脂肪向米色脂肪的转化,以此来防治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让我们期待未来更突破的研究成果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