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在妊娠20周之后出现血压升高,大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或之后伴有≥1种以下新发疾病:异常蛋白尿,母体器官功能障碍,或子宫胎盘功能障碍。早发型PE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发病率为2%~8%。目前比较公认的PE发病机制为“两阶段”模型,根据PE的分型,早发型PE(在妊娠34周前发生)与胎盘功能障碍相关的并发症高度相关,而晚发型PE(在妊娠34周或之后发生)被认为是一种没有胎盘不良的母体综合征。目前P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遗传、免疫系统失衡、全身炎症反应激活、孕妇各种高危因素等综合原因导致的一种母体-胎盘-胎儿的综合征。
PE对母儿危害大,预防、预测PE的发生非常重要。2017年ASPRE研究表明妊娠11~13周被确定为有PE高风险的孕妇,从妊娠11~14周(最晚16周前)到妊娠36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早产PE发病率降低62%。目前以应用孕产妇和妊娠特征为依据的危险因素风险评分,对PE的检出率仅30%~40%。而由母体因素和平均动脉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的测量值组合的早期妊娠预测模型,对早期和早产PE的检出率分别为90%和75%。其它预测方法,如子宫动脉多普勒PI(UAPI)、PlGF浓度以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 sFlt1)∶PlGF(sFlt1∶PlGF)比率>38阳性作为截止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PE的发生。
虽然目前这些方法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但普遍存在阳性预测值、敏感性低以及应用范围局限的问题,仍然没有可以普遍应用、具有足够强的区分效能的测试以及在临床症状发生前可靠地预测PE的方法。最近斯坦福大学Stephen R Quake小组通过对孕妇外周血游离RNA(cell-free RNA, cf-RNA)的分析发现,cf-RNA转录表达变化可以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区分血压正常和PE患者,而与PE的亚型无关,这些cf-RNA的变化远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出明显差异,可以较早地预测PE的发生。一个大样本队列研究(1840份新鲜血,2539份冻存血)评估了孕中期(16~27周)血浆中cf-RNA的变化,发现其在设定敏感性为75%时,阳性预测值可达到32%,说明约1/3的在本研究中判断为高风险的孕妇在后期出现了PE,同时表明cf-RNA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预测因子,体质量指数、年龄、种族等因素均不影响该研究的结论。该研究还指出,其中一些cf-RNA表达的转录产物可以独立于临床因素准确跟踪妊娠进展,并能在疾病出现前几个月可靠地识别有发生PE风险的女性。孕期母体外周血cf-RNA水平的检测对于预测PE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可能成为PE的早期检测分子标记物。
在怀孕过程中,母亲循环内会产生cf-RNA,这些cf-RNA分别从子代、胎盘与母体释放而来。母体外周血cf-RNA是不同类型组织细胞凋亡后释放的RNA的总和,包括母体cf-RNA和游离胎儿RNA(cell-free fetal RNA, cff-RNA)。而cff-RNA又分为mRNA和非编码RNA(ncRNA),而ncRNA又可分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环状RNA(circRNAs)以及微小RNA(miRNAs)等。下面分别对各类RNA的特性及用途做一简要介绍。
1. 母体cf-RNA
WEINER等最近一项在使用母体血浆RNA预测自然早产的模型中扩展出对PE的预测研究表明,其中与早产相关的血浆cf-RNA(NAMPT、APOA1 )对早发型PE和PE均有预测作用。而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使用来自怀孕16~20周母体外周血中的cf-RNA以及母体特征和病史的模型对早发型PE也具有极好的预测能力。有研究表明异常的cf-RNA通过上调和下调基因的表达来参与PE发病机制,上调基因主要为调节以结构细胞功能为主的通路,而大多数下调基因主要调节途径与免疫途径有关。斯坦福大学Stephen R Quake小组通过对母体外周血cf-RNA的分析发现,这些母体cf-RNA的变化远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为明显差异。他们认为神经肌肉、内皮、免疫细胞类型和组织的病理生理反应引起了这些cf-RNA的变化,这也与既往PE发病机制的母胎界面研究一致。且研究中母体血浆中cf-RNA的变化可以至少反映母体5个器官系统(脑、肝、肾、肌肉和骨髓)的功能障碍,并可能进一步区分是否伴有严重症状。这在预测PE及判断病情发展程度方面有了质的改变。
2. 母体外周血cff-RNA
2000年POON等[18]首次报道了母体外周血存在cff-RNA。2003年NG等证明了胎盘是将cff-RNA释放到母体血浆中的重要器官,同时证实cff-RNA在母体血浆中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另一项研究表明,cff-RNA占母体外周血总RNA的比例从孕早期的0.4%增加到孕中期的3.4%,孕晚期可达15.4%,呈现随孕周增加逐渐增多,孕晚期达最高峰,产后快速被清除的趋势。
2.1 mRNA
既往有研究表明,与健康孕妇相比,PE患者母体外周血内胎儿游离mRNA有明显的差异,它有可能成为PE早期检测的生物标记物。NG等报告PE孕妇血浆中胎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其表达水平与PE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考虑CRH mRNA来源于胎盘,可能参与PE的病理生理。胎盘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家族与滋养层细胞侵入有关,而早发型PE的发生机制与滋养层细胞侵入不足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孕28周时健康孕妇的MMPs mRNA(MMP-2,MMP-9,MMP-14,MMP-15,MMP-2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孕14周,而早发型PE患者孕14周和28周血浆中MMP-2、MMP-9、MMP-15 mRNA水平显著升高,MMP-14 mRNA表达降低。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促血管生成素,WHIGHAM等[25]发现,与健康孕妇相比,PE患者循环ADM mRNA在孕28周和孕36周均减少,而早发型PE患者则进一步降低。在诊断足月PE前10~12周即可监测到母体外周血中ADM mRNA水平降低,表明它可能来源于内皮或胎盘。由此可见,母体外周血中CRH mRNA、ADM mRNA、MMPs mRNA的异常表达均与PE有关,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PE的严重程度。RASMUSSEN等构建了与PE相关的7个RNA转录基因(CLDN7、PAPP-A2、SNORD14A、PLEKHH1、MAGEA10、TLE6和FABP1)的模型,结果显示在75%的灵敏度下,该模型获得了32.3%(标准差3%)的阳性预测值,优于目前临床最先进模型报告的筛查阳性率10%。
母体外周血胎儿游离mRNA水平直接反映了胎儿基因表达模式,理论上可以作为PE早期检测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区分PE不同亚型的良好预测因子,但mRNA的全长较长,会产生较多的降解产物,因此不同的引物产生的结果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仍需大量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2 ncRNA
ncRNA的异常表达或其异常相互作用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展,包括PE和心血管疾病。ncRNA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抑制滋养层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增殖,诱导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引发内皮功能障碍等机制参与PE的发生。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循环ncRNA检测阳性患者发生PE的概率是对照组的13倍,验证了血清ncRNA可作为非侵入性生物标记物,同时联合生物标记物,如sFlt1∶PlGF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分析表现会更好。
2.2.1 lncRNAs
LncRNA NORAD作为一种调节因子,在妊娠期高血压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而在PE中NORAD的表达水平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健康人,表明LncRNA NORAD可能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此外,SUN等对PE患者全血中上调的lncRNA BC030099进行分析,确定lncRNA BC030099是PE的独立预测因子。LUO等认为血清AF085938、G36948和AK002210可以作为PE的潜在诊断生物标记物(AUC分别为0.7673、0.7956和0.7575)。而WANG等[29]表明lncRNA H19、MALAT1和MEG3参与早期胎盘形成和PE的发展。OGOYAMA等提及在那些后来发展为PE的孕妇血浆中,lncRNA H19显著上调,这些孕早期的母体外周血lncRNAs有望成为早产PE的可能生物标志物。目前关于lncRNAs在早期胎盘中的表达和功能的信息有限,需要对早孕期孕妇的更多血液样本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2.2.2 circRNAs
circRNAs已被证明可调节滋养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并介导PE的进展。近期有研究表明,circRNAs可以作为miRNAs的中介并调节基因表达。circ_0055724在PE组织中低表达,circ_0055724可能通过降低miR-136诱导N-cadherin表达,调节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可作为PE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而既往研究也表明circ_0055724可作为早期PE的潜在新型血液生物标志物[32]。circ_0085296可以通过调节miR-942-5p/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的表达,抑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证实circ_0085296可能是PE的潜在治疗靶点。SUN等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发现循环中circRNAs的AUC波动于0.611~0.995,而JIANG等发现circ-0004904和circ-0001855与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结合可能是检测PE的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circRNAs检测的好处是环状RNA不存在明显的降解。目前对circRNAs预测PE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circRNAs被发现,而这些类型的circRNAs可能作为预测PE可行和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2.2.3 miRNAs
在孕11~13周对35名后来发生早发型PE孕妇和40名正常孕妇的血浆样本进行了RNA测序分析,并确定了25个表达水平显著改变的ncRNA,包括12个miRNAs可作为预测早发型PE的候选生物标志物。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miRNAs在PE预测中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是更强的预测因子。近期一篇综述中总结了PE患者中胎盘来源miRNAs表达显著异常,参与了PE孕妇胎盘生理功能和病理发育的调节,可以将miRNAs作为妊娠相关生物标记物,如PE、胎儿生长受限等[36]。例如,miR-125b通过抑制其靶标STAT3的表达来抑制绒毛外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STAT3在细胞浸润和血管增殖中起关键作用。
此外,miR-17~92和miR-106a~363簇的上调表达被证明可抑制滋养层细胞分化,这些均与PE的发病机制有关。miR-17已被证明对人类早期胎盘发育至关重要,它通过靶向肝细胞受体B4和促红细胞生产素生成肝癌相互作用体B2阻碍滋养层细胞功能,可能引起PE的发生。而ABDELAZIM等[40]对160名孕妇进行研究表明,PE患者循环中miR-363和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物1(MALAT-1)下调,miR-17则呈上调趋势,而miR-363在早发型PE中明显下降,MALAT-1在严重PE中明显下降,证实MALAT-1、miR-17和miR-363有诊断及区分严重PE的潜力。既往研究表明,19号染色体miRNAs衍生的miRNAs(例如,miR-517-5p、miR-518b和miR-520h)、缺氧诱导型miRNAs(miR-210)在后来发展为PE的孕妇中有明显变化。而另一项研究表明miR-210主要来自胎盘,也可能来源于受损的内皮,它在出现临床症状前8~12周的PE患者血清中的浓度较健康孕妇增加。miR-210在绒毛滋养细胞分化为绒毛外滋养细胞的过程中其表达降低,似乎与绒毛外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和早期胎盘形成有关。故miR-210具有作为妊娠早期PE循环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最近,也有人提出母体外周血中外泌体miRNAs种类在PE女性和正常妊娠女性体内存在差异表达。2018年MOTAWI等研究表明与正常妊娠相比,PE患者母体外周血中胎盘外泌体miRNA-136、494和49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令人兴奋的是miRNA-136对PE的预测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表明母体外周血中的胎盘外泌体可作为PE发病机制的介质和PE诊断的早期生物标志物。HROMADNIKOVA等表明miR-517-5p、miR-518b和miR-520h的过表达与晚发型PE有关,血浆miR-517-5p对PE的预测性能最好,敏感性为42.9%,特异性为86.2%,阳性预测值为52.9%,阴性预测值为80.6%,它可能成为PE早期筛查的指标。胎盘来源的外泌体在早发型PE中的血浆含量较晚发型PE含量高。
有趣的是,从妊娠的前三个月就可以观察到后来患有PE的女性血液循环中总外泌体和胎盘外泌体数量的增加,这支持了使用胎盘外泌体作为PE候选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观点。其他研究发现在孕11~13周时母体循环中胎盘来源的miR-202-3p在未来发生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早期过表达,在严重PE发病组中较健康孕妇高出7倍,也可能为潜在的预测严重子痫前期的标志物。
现有miRNAs的研究显示出对PE相对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能为更强的预测因子。但PE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以及组织特异性miRNAs表达差异,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3. 小结与展望
相较目前临床中所用的其他预测方法,孕妇外周血中cf-RNA有许多优点:cff-RNA与胎儿性别和染色体多态性无关,即某些妊娠特异性RNA能排除母体背景的干扰,反映了胎儿基因的表达水平,可用于较多RNA分子的标记。母体外周血cf-RNA转录产物在妊娠早期的可检测性,在母体循环中稳定存在,且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PE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以及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监测母体特定器官损伤风险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科研和临床工具在人体中研究发病机制,通过实时标记和分层分析,也可以作为孕产妇的疾病预测指标。
目前对于母体外周血中cf-RNA的主要来源,主要认为血液中的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可以释放母体cf-RNA,进一步的RNA分析也发现其与免疫细胞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母体外周血中cf-RNA的来源分析,发现其可以反映五个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大脑、肝脏、肾脏、肌肉和骨髓,因此对于外周血中cf-RNA的分析可望更有效地区分PE是否具有严重合并症。但目前对母体外周血cf-RNA的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实践于临床,也无公认的良好预测因子,且很多研究仅区分了正常妊娠与PE患者之间的联系,对PE的亚型(早发型PE与晚发型PE),cf-RNA在其中表达的差异仍不明确。另外,如何区分母体外周血中cf-RNA的来源、确定检测的最佳时间、如何确定其与妊娠期相关疾病,尤其是区分PE的不同亚型等,这些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使cf-RNA从科研转为临床应用充满挑战。
基于现有的研究,母体外周血中cf-RNA有望成为预测PE的新指标,一方面,需要独立的回顾性样本的交叉验证,另一方面,目前筛选出的外周血cf-RNA需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验证后方可应用于临床实践。总之,在未来母体外周血cf-RNA可能会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实时、无创的监测手段,同时应用于探索PE发病机制、识别不同亚型之间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临床应用搭建桥梁。
文献来源
税丽萍, 许文明, 何国琳. 基于外周血游离RNA分析预测孕妇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3(6): 1016-10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