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轻食主义”应该这么吃,才能健康瘦身!

“轻食主义”应该这么吃,才能健康瘦身!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的概念深入人心,轻食主义也日益火爆起来。不仅明星们在争相晒自己的轻食减肥餐、大街上的轻食餐厅越来越多,连写字楼里的姑娘们都“疯了”。

一到中午姑娘们就每人捧着一盒花花绿绿的菜叶子当午餐,每当有不明就里的男同事问她们能否吃饱时,她们就一副“说了你也不懂”的神态,撂下一句“这是轻食,健康减肥”,然后就飘走了……

何谓轻食主义?

“轻食主义”是一个来源于欧洲的概念,指的是清淡、热量低的食物及相应的饮食态度。如今人们所说的轻食有两层含义:

▶指清淡、热量低的食物,吃这些食物可以保证不会摄入过多的热量。

▶小餐的意思,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吃饱的食物,颇有“少食多餐”的建议在里面。

▶3:1,轻食主义者每日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应该尽量符合3低1高的基本原则,即低糖、低脂、低盐和高纤维

轻食=节食=吃草?

轻食与节食不同,轻食主义强调简单、适量、健康和均衡。

在一定热量限制内,尽量选择饱腹感强的食物,因此也可以吃肉,只是跟正常的饮食相比在量上要有所节制;是用低热量的健康食物取代咸、香、鲜、辣、高热量的厚重食物。

轻食并不单指缺油少盐的饮食,也不是只吃蔬菜和水果。如果你错误理解了轻食的意思,放弃了所有动物性食品,放弃了油脂,放弃了盐、酱油、味精等调味品,每天只用蔬菜和水果代替所有的食品,那就等着身体发出“健康告急”的警报吧!

素食就能轻体?你错啦!

信奉素食主义就能轻体?如果不小心掉入了下面这些营养陷阱,就算你是彻底的全素饮食者,轻体也会和你无关!

陷阱一:反正是素食,吃多少都不胖!

素食也会导致营养过剩,吃素的小胖子大部分都是因为热量摄取过多造成的,他们或认为素食热量不多,或认为素食营养不足,所以会增加每餐的食量,其实不少素食都是富含糖类的根茎类食材,热量可是很惊人的。

陷阱二:素食餐厅可以放心吃!

素食大多味道自然清淡,因此很多素食餐馆会在做料理时大量加入糖、盐、味精等调料,或者采用高油快炒的方式,导致油脂量和盐分摄取过高。

陷阱三:这些都不是肉,吃吧!

很多水果的含糖量很高,这些糖带来的热量都会转化成脂肪。还有酱瓜、面筋、豆腐乳、卤豆干等常见的素食小菜,热量都很高,经常吃也会长胖喔!

轻食推荐:这几种蔬菜要多吃!

青椒、辣椒:青椒是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的食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再加上可以加速体内新陈代谢速度的辣椒兄弟,轻体排毒功能会加倍哦!

西红柿:西红柿中的维生素A和茄红素对夏日晒后皮肤的修复大有好处,不过,为了更好的轻体效果,“用白糖凉拌”这个想法还是打消为妙。

芹菜:芹菜富含粗纤维、钾、维生素B2、尼克酸等成分,常吃芹菜不但能解决天热失水多造成的钠钾失衡,还能润肠排毒、轻体减腹!

大白菜:和芹菜一样,大白菜中膳食纤维也是帮助肠胃消化,清除体内垃圾的一员大将。

轻食也有风险!

轻食虽然健康又时尚,但也存在不少的食品安全风险点,尤其在气温高的夏天,需多加注意:

▶冷食的沙拉存在致病菌增殖的隐患

生的果蔬食物即便仔细地洗过,本身也不是无菌的;而且在切菜、装盘时菜刀、菜板、餐盘、工作人员的手和衣服等,都是污染来源。

▶蔬菜原料可能污染寄生虫卵和其它污染物

虽然很多轻食餐厅都以「有机蔬菜」为招牌,但有机产品虽然在种植过程中要求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物质,却不可能防住所有寄生虫和致病菌。

▶冷藏的食物存在嗜冷菌繁殖的隐患

餐厅里出售的一些生菜卷、三明治、帕尼尼之类便携西餐轻食,以及饭卷、寿司之类日式轻食,做好之后不太可能马上吃掉,因为必须有一定量的储藏,才能在客人落座后不久就端上来。否则等你到了店里再开始制作,根本就来不及。但是,这些制作好之后在冷藏柜里存几个小时的产品,有很大的风险污染嗜冷菌。

▶食材的健康很重要,餐具的卫生情况更要引起重视

现实中,很多餐厅的筷子、勺子等餐具,会存在清洁消毒“偷懒”的问题,给就餐埋下安全隐患。而一些外卖里面附赠的一次性筷勺,更是非常不环保。

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建议大家轻食主义的同时,餐具也要“健康便携”主义!

健康随身携带,美好“食”光常在!

双枪便携筷勺

硅胶+304不锈钢+纯植物稻壳,材质健康

创意U型内扣,零晃动静音设计

大耳兔造型搭配马卡龙色系,越吃越美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素食主义者的三餐应该怎么吃才健康
轻食主义+运动健身=健康瘦身美女
太瘦的人,应该吃什么才能健康增肥?
轻食主义
轻食应该怎么吃才健康有效, 教你一个轻食食谱, 教练说: 好吃健康!
素食主义 吃素吃出健康?
素食应该怎么吃
饮食新概念——什么是“轻食主义”?如何轻食
轻食主义=少吃?那就大错特错了
健身应该吃什么

网址: “轻食主义”应该这么吃,才能健康瘦身! https://m.trfsz.com/newsview20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