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夏秋交接属长夏 健脾除湿有8法

夏秋交接属长夏 健脾除湿有8法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多雨,万物丰茂,与大地相融。人与自然,脾为常春。长夏主时,湿气重,脾胃功能不全,容易导致湿热,故长夏养生,讲究健脾益胃,除湿化湿,促进脾胃吸收水谷,运化精微营养,从而巩固后天基础,保持身体健康。

1. 长夏脾虚是病因

中医养生讲究“审因”与“全面”两个方面,在选择合适的保健方式的同时,也要了解导致“脾虚”的多种病因。血脂、胆固醇、血尿酸异常、肥胖病、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亚健康代谢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脾虚。

脾胃最易受伤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饮食不节、劳损脾胃;如饮食过量、饮食过凉、吃得过快、易伤脾胃;不吃早餐、晚饭超量等都会对脾胃的节律产生影响,导致机体机能紊乱。

久坐不动,伤肝伤脾;中医认为,脾主筋,四肢肌肉,长期不动,容易伤筋骨,伤脾。现在的人“吃得多、动得少”、饮食过量、久坐少动的现象很常见,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上班族和年轻人。

情绪不稳定,伤肝脾;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情绪不稳定,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你想得太多,想得太多,导致脾胃气机受阻,就会导致肠胃消化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肝不能疏泄,肝气损伤脾,也会导致脾胃虚弱。

服用过量的药物,会损伤脾胃;在日常生活中,滥用减肥通便药、清热解毒药、抗生素等较为常见,其后果往往是脾胃虚弱。

2. 健脾除湿需综合调理

长夏调补脾胃,可从饮食、起居、情志与中医适宜技术养生四方面着手进行:

(1) 饮食定量

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尤其要注意不可过饱。这样既不会伤及脾胃,又可以保证脾胃的运化功能,让气血旺盛;可以降低肥胖、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2) 饮食定时

健康的原则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得饱,晚餐要吃得少。如果违背了养生的原则,不吃早饭、凑合吃饭,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导致贫血、慢性胃肠病等;晚餐吃得太饱,会导致慢性胃肠病、肥胖等多种病症。

(3) 祛避湿邪

夏季天气炎热,空气干燥,周围的环境很容易出现潮汐,尤其是在“梅雨季”的时候,因为脾脏喜欢干燥,所以很容易产生“湿邪”,所以人的食欲下降,身体虚弱,精神萎靡。所以长长夏季生活中要注意防湿。一要避免食用生冷伤脾、粘腻、肥甘、不易消化、加重脾胃负担的食物,避免脾虚生湿。其次是空调的温度不能太低,白天25~28℃,晚上睡觉的时候要调到28℃,开着空调2~3个小时,之后要打开窗户,也可以用除湿器来除湿。

(4) 腹部避寒

腹部的避寒对防止寒邪侵袭、防止脾胃阳气受损、维护脾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平时穿衣服要穿紧身衣或者背心,不要穿露脐、露腹、露背装。二是在空调房等寒冷的地方,宜穿着外套,保护肚皮,夜间睡觉时不要露出肚皮。三是手脚冰凉阳虚、畏寒怕冷、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胃寒腹痛、腹泻、脾胃虚弱等。根据需要可食用赤豆酒酿汤或饮用生姜大枣红糖茶。

(5) 良好心态

少思虑,莫忧愁,不恼怒,放宽心,减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注意不良情志、情绪的调节。如此,既可预防像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与精神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脾胃病,也会对脾胃病患者的康复起到有益作用。

(6) 饮食愉悦

饮食前后,饮食中、饮食后都要积极乐观,尽量避免悲伤、愤怒,以免伤及脾胃,损害身体健康。一要在吃饭时,要注意不要谈论不愉快的话题;二是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聆听轻快、优美的音乐。这样可以放松精神,心情愉悦,帮助脾胃的运行,促进消化和吸收。

(7) 揉摩三穴

第一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下端为中心,按顺、逆时针方向揉摩中脘穴各30~50次;第二用同法在肚脐即神厥穴周围揉摩各30~50次;第三揉摩两腿足三里穴50~100次。每天早起、临睡前按摩。有强身健体、强健脾胃、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等作用,适用于所有脾胃、胃肠病的预防和调治。

(8) 艾灸足浴

艾条可以在腹部的中脘、神阙穴、下肢、足部的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隐白等穴位上进行艾条,一次两到三个穴位,用艾条温灸10-20分钟,具有补脾益气、温阳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足浴的温度一般在40度左右,持续20分钟左右,可以在足底涌泉穴、足底涌泉穴进行泡脚,具有健脾祛湿、安神助眠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或阳虚体质的人,可以进行艾灸足浴。

相关知识

夏秋之交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夏秋交替 科学养生有章可循
夏季交替养生 夏季交替喝什么汤养生
夏季有哪些食疗除湿方法
男性夏季如何养脾祛湿 中医有3大方法
夏末秋初的中医养生要点
夏季有哪些食疗方可祛除湿气
脾虚难过夏 夏天需要养阳健脾
古法流传:夏季该如何养生
秋季也要祛湿 推荐5大除湿高手

网址: 夏秋交接属长夏 健脾除湿有8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35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