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论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论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伴随着电视媒介越来越普及,电视逐渐在家庭媒介中占据主导地位,陪伴着学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成为了学前儿童的“重要伙伴”。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通过重复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学前儿童。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对电视媒介的学习需要心理,学前儿童会无意识的将电视传输的性别认同与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探索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促使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性别由社会创造,并通过传播得以维持;传播鼓励我们定义自己的性别并采纳社会为我们规定的角色。”[1]这里说的传播就包括了电视媒介传播,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通过放大和夸张手段,为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社会角色模型”。这样的“角色定型”是从传统的男权文化中心的角度来概括女性特征,因此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可以把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概括为以下四类:

第一,关于角色比例的描述。可以发现,就电视内容分析显示,电视媒介中男性的主要角色远远比女性多一倍,且男性担任的角色更加多样化。上个世纪末的一些对电视中男女两性出现频度的内容分析进一步揭示:男女两性的比例在儿童卡通片中是3:1,[2]在音乐录影带中是2:1,而在画外音中达到4:1甚至5:1。[3]威廉姆斯对此类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电视中,男模特的数量是女模特的两倍,且女性更多的是出现于戏剧和娱乐节目中。”对很多研究者来说,电视世界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的事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它可能使观众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重要,更有意义。[4]

第二,关于性别气质的表达。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中,喜欢把男性塑造成“阳光健康、勇敢果断、负责担当”的形象,男性更多是参与有挑战性的、激烈的、高难度的活动;而把女性塑造成“温柔细腻、善良懂事、勤劳忍耐”的形象,女性更多是参与安静的、循规蹈矩的活动。例如某沐浴露广告,一对父子在户外进行激烈的足球比赛,男孩玩的正满头大汗、高兴激动,这时球正好踢到一堆泥土中,泥土喷溅到男孩衣服上,爸爸果断带着男孩去冲洗身体。镜头中,扮演爸爸的男性身材健壮,高大有气魄,而男孩是阳光调皮的。同样的沐浴露广告,这时广告中出现的是一对母女,妈妈正在忙碌的准备饭菜,

女孩也在一旁帮忙,此时一瓶酱汁滑倒洒在女孩的身上,妈妈小心翼翼地带女儿去冲洗干净。镜头中,妈妈表现的形象是白皙细腻、温柔善良的,女孩的形象是懂事可爱的。

学前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潜移默化间把男孩塑造成富有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的,机智聪明的,积极参与激烈活动,努力赢得胜利的形象;而女孩

多数是在安静的环境中玩耍游戏,或是在家长庇护下参与户外活动,因而女孩塑造的更多时候是以温柔、乖巧、文静的性格为主。

第三,关于角色期待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媒介经常把女性描述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或是工作中辅助男性,更多是担当着忍耐和顺从的角色。在对学前儿童性别认识影响较大的电视媒介中,女性主要活跃在洗衣机、洗衣粉、厨房厨具等广告中。衣服脏了,电视会告诉丈夫们,去喊“老婆”;该吃饭了,电视会告诉儿童,去叫“妈妈”。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暗示着女性的的角色期待就是“贤妻良母”,女性只要把“贤妻良母”的角色做好来就足够了。[5]有学者对我国十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女性是家庭主妇,而男性的主要角色是科教文卫人士或领导及管理者,没有一个家庭主夫。[6]在可辨别的地点中,女性多出现在两种场所:一是家庭,占50.87%,二是大型或高档娱乐场所,占30.2%,只有14.5%的女性出现在工作场所从事工作,但经常被表现为心不在焉,或为美容发愁,或为约会分神。所传递出的信息都是说明女性是属于家庭领域的,是情感动物,而非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7]相反,电视媒介特别喜欢把男性描述为“成功者”,男性主要活跃于政坛或重要的经济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电视媒介中,男性更多的是代言名牌汽车、名牌西装等高档产品的主角,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期待,潜在之意似乎在告诉我们:男性是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只属于边缘。

第四,关于女性美的展示。电视媒介在传播性别角色时,通常会将“美丽”与女性挂钩在一起。我们看到,很多电视广告或是电视剧中,展示的多数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这些女性大都是大眼睛、高鼻梁、苗条性感、皮肤白皙、乳房丰满等,如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电视媒介就会告诉女孩子们,你需要化妆,需要美容,需要减肥,需要丰胸。因为“挺不起胸,怎抬得起头”。因为“美丽能给你带来自信、带来骄傲:你拥有美丽,就拥有甜蜜的爱情和成功的事业”。就连电视媒介里的小女孩,也都是化着妆,带着美丽的配饰,这就暗示着女孩从小就需要化妆,需要变美丽,“美丽”几乎成为了女性生存的最重要的价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某小女孩说自己很喜欢某个电视广告的女明星,希望自己长大也能变成像该明星一样美丽。

二、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往往是以一种公开化的、传统化、标准化的价值观宣传和行为引导,通过借助角色示范,展现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化、职业分工、态度、性格和语言,而这些人物的行为举止,便成为了学前儿童模仿学习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前儿童也会进一步将其学习模仿到的行为带到实际的生活中。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莱尔和帕克等传播学者在相关的研究中表明,儿童从2岁开始看电视,3岁成为固定的电视观众,能指出其所喜爱的电视明星。[8]根据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也可以了解到:3-5岁时,儿童认识到的性别基本不会随着年龄变化,即儿童确认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外貌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得知,电视媒介灌输的性别角色内容会在不经意间培养并指导着学前儿童的性别认识,学前儿童由此习得性别角色习惯,并往电视媒介所期待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形成儿童自身认可的性别角色。

(一)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气质往往附和着传统文化要求的“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基于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电视媒介对性别气质的塑造,因为性别气质的形成受制于整个媒介文化,而电视媒介文化受制于整个社会文化,进而约束着大多数人往社会要求的性别气质发展。在这样的文化观念下,女孩可以理所当然的得到保护,而男孩就是以后的守护者,女孩可以自由装饰美丽、表现柔弱,女孩也不必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这种传统的性别气质塑造,让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庇护,间接减少女性对社会的主要责任感。男孩则被认定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承担者,正是这种使命感,鼓励男孩往坚强勇敢、担当着负责任的角色,从而激励男孩斗争进取,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性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也叫儿童性别社会化,是指儿童为能胜任某种或多种社会角色所进行的角色行为模式效仿和学习的过程,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来进行学习的,而经由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气质,就成为了学前儿童示范学习的重要渠道,或者说,成为学前儿童观察学习性别气质的社会课堂。学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强化,当儿童模仿同一性别气质时,就会得到家长或是周边人的赞扬,反之,会受到家长或是周边人的指责。而由强化理论可以得知,幼儿会逐渐认可接纳同一性别气质的行为结果,并通过获得正面鼓励而进行不断的强化学习,使之最终成为自身的习惯性行为。

一项关于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发现,受传媒影响,男孩多具有喜欢发明创造,喜欢动手操作的主动精神和能力,男孩更多选择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崇拜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倾向于有较强创造性、冒险性的职业;相比之,女孩多崇拜作家,倾向于选择温和的教师、节目主持人等职业。总之,男孩倾向于向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发展,而女孩则倾向于非创造性方面发展。[10]基于电视媒介的传播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男孩的创造力,从小培养了女孩的情感表达,促使儿童尽早往适合自身性别的某个方面成长,使之不断强化学习,往积极方面发展。

(二)电视媒介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刻板影响

由于电视媒介对性别落后的、简单化的概括性理解,并采取了复制、强化和夸大的传播手段,因此传播过程带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电视对社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这种描述,常常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最终影响他们的性别认知和行为。[11]正是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模糊了学前儿童对两性性别特征的认识,造成了儿童对性别特征发展的误解。

电视媒介呈现的性别刻板印象,首先表现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孩的性格是主动的,对自己有较强的成就期望,而女孩的性格多数是被动的,女孩在社会中主要是喜欢的对象,自我成就期望相对较弱。传统女性角色定型强调的是被动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女孩对未来社会变化的适应,影响女孩社会化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观看,电视媒介传播的这种“男主动,女被动”的性别模式,其本质是一种性别歧视。[12]这样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电视媒介中出现的女性多是集“美丽、温柔、善良、文静、贤惠于一身,男性多是集“勇敢、智慧、刚毅、有魄力于一身。因为这样,女性往往需要男性来爱、来拯救和控制。男性的价值在于创造,女性的价值在于付出,在于满足男性。这样的性别歧视,抽空了女性了主体性,女性不再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造成学前女童无法认识到自身个性多样化特点,一味想着如何迎合未来男性的需要,被动的发展性别特征,不利于性别多元发展。

由于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不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无法对表象和真实作出区分,很容易被事物的外在表象所欺骗。学前儿童会汲汲吸收刻板的性别特征,他们不管这样的性别形象是否虚构,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感。这种由性别刻板带来的性别歧视,正通过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前儿童带来了深刻的负面效应,加深社会对男女性别的不公正看待。

再者,电视媒介中呈现的性别期待刻板化,限制了女孩的发展,也限制了男孩的发展。这种性别期待表现为:男性多数是出现在政治或者重要的经济活动领域,男性出现在家庭中的角色甚少,对于父亲这一角色要求期待不大;相反,女性多出现在家庭之中,主要角色是成为好妻子好母亲,而在政治、经济、管理领域很难找到踪影。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媒介常常在强化着这种意识:如果女性一心一意照顾好家庭,照顾好丈夫,那她肯定是好女人;如果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还必须是好妻子,才是个好女人;如果没有把家庭照顾好,即使她事业上很成功,也是个有缺陷的女人。[13]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电视媒介给学前儿童提供的男女性别刻板期待,实际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旧思想意识。正因为这种性别期待,让许多学前女童逐渐把“贤妻良母”作为以后崇高的人生目标来追求,她们从小就开始习得母亲以及周边女性的行为表现,不去刻意突破,不去追求其他的更高价值的人生目标。相反,学前男童的未来目标就是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男童不必在家庭方面操心过多,这就间接影响学前男童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许多男孩缺乏对家庭的投入和付出观念。

其实学前儿童是具有不同潜质、能力、兴趣和爱好的个体,这些素质的差异并不是因为性别不同而不同。不同性别的孩子可能有相同的素质,相同性别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素质。电视媒介传播刻板的性别角色期待,用性别模式引导、强化、要求孩子的发展,必然限制了学前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首要关键期,如果儿童难以按照自己原来的潜质、能力或是兴趣爱好来发展,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假如学前儿童按照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期待来发展,那么在未来的职业选择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选择的都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期望,而是适合社会要求的性别模式的职业期望。

最后,电视媒介所呈现的性别刻板印象,还体现在对两性“美”的误导,尤其对女性“美”的误导。电视媒介中塑造的男性美多体现为肌肤油黑、体格健壮魁伟等,这种男性美的标榜,通常附带着浓厚的男权文化色彩和强烈的征服意识,实际上暗示着男性在用矫健的身姿征服女性,带有对女性控制的欲望。再者,电视媒介传播的女性“美”,是建立在男权文化中心体制下,这种美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美,色相美”,而对“内在美”的刻画极少体现,这种女性美的表达通常带有很强的被窥视、被欣赏性质。电视媒介通过强频率、持续性渲染女性的外在美、色相美,刺激着女童对自身审美标准和价值的判断。这种肤浅的美感追求,会一直伴随着女童的成长,误导女童对美的真实理解,导致女童忽视了对内在美的修养。而由于男童看到的电视媒介中女童或是女人都是外表优雅美丽的,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以这种美作为判断女性美的标志,蒙蔽了男童对女性内在美的认识。不难看出,在以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女性美的类型是电视媒介角色刻板的主要表现,而这种“美”是带有很强的被消费意识和物质化意识,其本质是否定女性自我,对女性内在修养,独特个性的忽视。[14]

不管是性别气质、性别角色期待或是对两性美的认识上,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这种引导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性别认同造成极大的影响。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模式来看,坚持自由平等的性别观念在电视媒介中显得极其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要求我们要学会用审视的态度看待电视媒介。[15]

三、思考与建议

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中带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特征。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强调,媒体要将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意识纳入媒介主流,以达到媒介传播为促进男女平等做贡献的目标。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意识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事务时,注意到不同性别群体的不平等的处境、利益和权利关系,并采取措施和行动来增进性别平等。”[16]电视媒介这种潜移默化的、深刻悠久的影响力,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说出任何特定时间的特定节目所有的特殊效果,但其长期的效果将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所有时日之中。”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待这些影响而产生的一些思考:

1、增加多元的、平衡的女性比例[17],减少由男女性别差异带来的对女性过多的歧视现象。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过度夸大两性性别差异,而实际上,男孩和女孩是非常相似的,在去掉社会性别标志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即男孩可以具有女孩子性格特征,女孩也有权利具有男孩性格特征。我们应该认识到,性别特征并非是生理的、必然的、不可改变的,而是后天的,具有偶然因素的,完全可以逾越的。[18]对于如何逾越,关键是对女性权利的维护和女性刻板印象的改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增加女性比例,并且要求增加的女性角色必须是多元的、平衡的女性形象。再者,增加的女性比例,必须具体到各个领域的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增加做家务的比例。增加女性比例,不要男女差异的二元对立。女性与男性地位是平等,应赋予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发展权,满足不同阶层妇女的发展需求,鼓励女性与男性的合作发展,[19]以期达到最终目标:就是建立平衡的、多元化的性别形象,帮助学前儿童突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为学前儿童树立可供学习的性别榜样。

2、模糊或隐去性别[20],减轻传统文化枷锁在男性身心方面的巨大压力。从某种的意义上来讲,电视媒介灌输的男性性别角色,并不全适合男性的身心发展,并不是每个男性都愿意成为社会主要的承担者的,但这也并非说明男性想逃避责任。在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女性代表弱者,男性自然就担当起强者的角色,男性需要肩负重大的社会责任,付出巨大的努力获取成功。但事实上,没有哪种历史文化规定男性就一定要肩负如此重担。社会性别不能等同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实际上的社会性别的建构是通过教、学、模仿、强化等过程精心建构的[21],而由这种社会性别而带来的社会分工,给男性身心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如何缓解男性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模糊或是隐去性别,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男性女性化发展,正如把男人留在家带孩子,而女人外出工作看做很正常事情。我们强调对传统性别模式发展的挑战,强调尊重学前男童的性别社会化的多元发展,不去刻意压制抵触学前男童向着某种女童性格特征发展,真正意义上鼓励学前男童的性别角色多方面发展,尊重学前男童的人生选择,尊重学前男童的人格和个性的独立。

由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提出的几点建议:

1、我们可以理解到:追求两性平等将不再是女人从男人受众夺回自己的权力或者把男人视为女人的敌人,而是由此发现男女两性在社会性别的机制中都受到了规训,都具有被压迫的一面,因此,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实际上是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过程。电视媒介是可以作为强大的力量来打破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性别的社会意义虽然被强行灌输给儿童,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是文化意义的被动接受者。电视媒介作为影响力极大的媒介,其广告制作人、媒体人在整个媒介文化传输过程中担负着无可厚非的重要角色。媒体制作人应该意识到电视媒介对儿童的性别社会化的教育意义,通过强有力的媒介手段,大胆向传统社会的性别文化做出挑战改进,将性别角色多元化发展带到媒介传播中来,同时注重在每个具体的传播环节、细节上对儿童性别观念的正确指导,进而引导儿童养成多元化性别角色,使之更加适应社会性发展。

2、建立媒介内容审议制度,要求国家和相关地方政府建立起媒介审议机构,重视对电视媒介传播关于性别角色内容的审议纠正,媒介审议机构要做到真正尊重两性平等,尊重性别差异,大力鼓励媒体传播性别多元化内容,尤其跟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相关的媒体,更应重点审查其传播的性别角色内容,抵制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过度渲染和错误指导,做到从小抓起,从学前儿童性别教育抓起。

长期的社会文化渲染,让家长和教师具有传统而浓厚的性别角色观念,而家庭和学校是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学前儿童很早开始就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观念,可见家长和教师的性别观念教育对儿童影响深刻。因此,培养家长和教师正确的性别观念显得任重而道远。根据贝姆提出“双性化”教育观念,其目的是“使人类个体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脱出来。”[22]借此来培养家长和教师的性别“双性化”观念,鼓励家长和教师采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正确地培养儿童的性别意识,帮助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向着积极方向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大众传媒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形体美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pptx
性别社会学
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满意度研究:社会临场感理论视角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影响.doc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睡眠研究》
科普:环境毒素对胎儿的影响及产前检查的重要性
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是否会引起青年女性的社交焦虑?
从社会性别规范看健康的性别差异

网址: 论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https://m.trfsz.com/newsview541918.html

所属分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