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运动促进健康技术规范.docx

运动促进健康技术规范.docx

运动促进健康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运动促进健康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服务流程及适宜技术,以实现运动促进健康的规范化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对居民运动健康管理的基本要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人群的运动健康管理可参照使用。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4/T3171“体卫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规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人体的能量消耗量高于在安静状态的能量消耗量的所有活动。运动exercise在体力活动中,有计划、有意识地以维持和增强体适能为目的而进行的体力活动。个性化运动处方personalizationexerciseprescription以运动为目的,制定的符合个体当前体力活动水平、健康状况、外部支撑条件的运动干预方案,包括制定运动目标、运动项目、运动计划、运动风险防控、运动纠偏及运动注意事项等内容。运动意识培养方案exerciseconsciousnesstrainingprogram针对没有运动意向的人群,以唤醒运动意识,培养运动意愿为目的,制定以健康宣教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习惯育成方案exercisehabittrainingprogram针对有运动意向,无体力活动习惯的人群,以培养规律运动习惯为目的,制定以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科学健身指导方案scientificfitnessinstructionprogram针对有运动意愿且有体力活动习惯的人群,制定以提高体质机能,促进全身各系统机能完善,提高免疫力和身心状态,最终实现预防慢病与亚健康状态为目的;或制定以防控慢病与慢病进程,提高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的通称。运动风险评估exerciseriskassessment在进行运动前,进行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心肺耐力评估、肌肉力量评估等评估的通称。运动纠偏exercisecorrection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对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运动强度过高、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项目不适宜等不科学运动方式的危害进行健康教育,并提供针对性的改善建议的通称。服务流程流程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流程图见图1。图1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流程图流程图说明健康信息采集基本信息采集询问一般信息,填写附录A“基本信息表采集表”。健康问卷询问最近1个月内体力活动习惯,填写附录B“健康问卷信息表”相应部分。询问确诊慢性疾病病史,填写附录B“健康问卷信息表”相应部分。询问最近6个月内疾病症状,重点询问常见慢性疾病的典型症状等,填写附录B“健康问卷信息表”相应部分。询问是否存在运动禁忌、关节疼痛等症状,填写附录B“健康问卷信息表”相应部分。体质机能检测检测项目及检测指标,应符合标准《“体卫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规范》4.2.2节。检测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身体成分检查:生物电阻抗法;——骨密度检查:超声透射法;——心血管功能检查:桡动脉压力波法;——动脉硬化度检查:踝-臂脉搏波法;

——心肺耐力测试:F.C测试法。运动素质检测运动素质检测顺序应根据运动强度由弱至强,检测项目及检测顺序依次为:反应时(反应速度)、握力(骨骼肌力量)、闭目单腿站立(平衡协调性)、坐位体前屈(身体柔韧性)、肺活量(静态肺功能)。运动素质检测仪器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反映时:反应时测试仪。测量结果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握力:握力计或握力测试仪。测量结果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闭目单腿站立:闭目单脚站立测试仪,或秒表。测量结果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测量结果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肺活量:肺活量测试仪。测量结果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辅助检查应符合标准《“体卫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规范》4.2.2节。健康状态评估存在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无体力活动习惯;——体力活动水平不达标;——存在不良生活姿势。运动素质较差:运动素质测评结果存在单项或综合评价为较差。心肺耐力较差:心肺耐力测试结果为较差。确诊慢性疾病患者:既往已经确诊为患有慢性疾病患者。新发慢性疾病患者:本次发现血糖、血压、或血脂高于正常值,或存在严重靶器官损伤,或通过评估存在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症状,需要进一步确诊的人群。——靶器官损伤评价指标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指标:踝-臂指数(AB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中心动脉压(CAP)。运动风险评估:应结合当前生活方式危险因素、运动素质、心肺耐力、确诊慢性疾病或新发慢性疾病,评估被测试者在从事运动时的运动损伤风险,给出运动风险评估等级和运动禁忌人群。分类干预指导根据健康状态评估结果,将人群按照有无运动禁忌、新发慢性疾病、体力活动习惯、运动意愿划分为不同干预对象,给出适宜的干预指导原则。分类干预指导流程如图2所示。图2分类干预指导流程随访与效果评价告知下一次随访时间。跟踪方案执行进度。评估干预方案执行效果。根据干预方案执行效果评价结果,优化运动指导方案。适宜技术生活方式评估体力活动习惯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计算每周各种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及总运动时间,评价个体每周体力活动习惯:——每周各种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3次,且每周运动有效时间≥90分钟,记为有体力活动习惯。——日常家务,如做饭、扫地等不计入体力活动总次数与每周运动有效时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见附录C表C.1《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不良生活姿势——连续静坐,或伏案工作时间超过180分;——低头做家务或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超过120分钟。体质机能测评人体成分测评生物电阻抗(BIA)法——饭后2小时测试;——体重测量开始前,被测者需保持稳定站立;——体成分测量时,保持双臂微张,双腿自然分开,双脚站立在测量电极上并保持稳定。体成分指标评价体重指数(BMI)评价标准应符合《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2003年)》。体脂率——女性按年龄划分,推荐体脂率正常参考区间:18-39岁:18%~28%40~59岁:20%~32%60~69岁:22%~34%——男性按年龄划分,推荐体脂率正常参考区间:18-39岁:10%~20%40~59岁:11%~22%60~69岁:12%~24%肌肉量——女性按身高划分,推荐肌肉量正常参考区间:身高110cm~150cm:31.9±2.8(kg)身高151cm~160cm:35.2±2.3(kg)身高161cm~210cm:39.5±3.0(kg)——男性按身高划分,推荐肌肉量正常参考区间:身高110cm~160cm:42.5±4.0(kg)身高161cm~170cm:48.2±4.2(kg)身高171cm~210cm:54.4±5.0(kg)腰臀比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按照性别划分推荐参考区间如下:女性:0.75~0.85男性:0.80~0.90体成分测量注意事项——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支架等金属装置或电子类仪器设备时,禁止测量;——有严重脚气患者禁止测量;——妊娠者不建议测量;——站立不稳者不建议测量。骨密度测评超声透射法——测量部位优先选择右足足跟部位;——超声耦合剂均匀涂抹在足跟部位和超声探头部位;——测量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3℃~33℃;——测量过程请保持腿部姿势不变。骨密度指标评价骨密度密度评价采用T-值和Z-值联合评价方式:——T-值≥-1,且Z值≥0,骨质正常;——T-值≥-1,且Z值<0,骨质正常,但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1>T-值>-2.5,且Z值≥0,骨质少孔;——-1>T-值>-2.5,且Z值<0,骨质少孔,且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T-值≤-2.5,且Z值≥0,骨质疏松;——T-值≤-2.5,且Z值<0,骨质疏松,且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骨密度测量注意事项——足部有严重传染性皮肤疾病患者禁用;——足部有外部或内部损伤患者(如炎症、创口等)禁用;——足部有钢板、钢钉等植入式医疗器械患者禁用。心血管功能测评桡动脉压力波法——测量前请脱去外套、毛衣等较厚的衣服,裸露左上臂、脚踝或穿较薄的衣服进行测量;——两次测量血压相差大于等于10mmHg以上时,应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应超过一分钟。踝-臂脉搏波法——测量前请脱去外套、毛衣、棉裤等较厚的衣服,裸露上臂、脚踝或穿较薄的衣服进行测量;——两次测量脉搏波穿相差大于等于0.5m/s以上时,应测量三次,并取平值作为最终结果。心血管功能指标评估踝-臂指数(ABI)评价方法:——0.49≥ABI>0,下肢可能有多处动脉阻塞存在;——0.79≥ABI≥0.5,下肢可能有至少一处动脉阻塞存在;——0.89≥ABI≥0.8,疑似下肢部血管阻塞存在;——0.99≥ABI≥0.9,疑似下肢部血管轻度阻塞存在;——1.39≥左下ABI≥1.0,下肢血管未见异常;——左下ABI≥1.4,下肢血管有疑似钙化或管壁增厚。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方法:年龄≤50周岁——baPWV<14m/s,大动脉弹性未见异常;——16.8m/s>baPWV≥14m/s,大动脉弹性有一定衰退;——18.3m/s>baPWV≥16.8m/s,大动脉弹性有较大程度衰退;——21.1m/s>baPWV≥18.3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baPWV≥21.1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可能发生器质性改变。年龄>50周岁——18.3m/s>baPWV≥16.8m/s,大动脉弹性有一定衰退;——21.1m/s>baPWV≥18.3m/s,大动脉弹性有较大程度衰退;——baPWV≥21.1m/s,大动脉功能衰退明显,可能发生器质性改变。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评价方法:——SEVR>1.2,未见异常;——1.2≥SEVR>1.0,心脏储备能量的能力降低,承受体力活动的能力下降;——1.0≥SEVR>0.9,心脏储备能量的能力较低,承受体力活动的能力较差;——0.9≥SEVR>0.8,心肌缺血风险增加;——SEVR≤0.8,存在心肌缺血风险。中心动脉压(CAP)评价方法:——CAP>120mmHg,左心室后负荷较大,长期易造成左心室肥大。——120≥CAP>110mmHg,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长期易造成左心室肥大。——110≥CAP>85mmHg,未见异常;——CAP≤85mmHg,左心室后负荷偏低,需进一步心功能检测。心血管测量注意事项——妊娠者不建议测量;——测量前30分钟内,请勿进食、吸烟、运动、入浴;——测量前请静坐或者平躺至少5分钟;——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低/高钾血症、心室肥大、束支阻滞、预激综合症、自主神经调节障碍患者不建议测量;——服用洋地黄、奎尼丁药物患者不建议测量。心肺耐力测评台阶试验方法推荐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第14~16页测量和评价方法。机械负荷功率车方法推荐采用次量级心肺耐力测试,一般测试流程如下:——测试前即刻测量测试体位下安静心率(HRrest)和血压(SBP、DBP);——受试者应熟悉测试设备,如使用功率车,受试者在功率车上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即身体直立、下肢在最大伸展位置时膝关节屈曲不超过25°,手应握在扶手的正确位置上;——运动测试开始前进行3分钟热身活动,使受试者适应第一级测试强度;——测试方案应由每2~3min一级到若干级,以及适宜的递增负荷组成;——在每级测试中,至少在每一级第2和第3min末监测2次心率。如心率>110次/min,在增加负荷前要达到稳定心率(即,两次心率相差不到5次/min);——在每一阶段最后1min应使用主观疲劳度表量表进行检测,主观疲劳度表量表见附录C表C.2《主观疲劳度量表》;——监测并及时记录受试者的表现和症状;——在受试者达到70%最大储备心率,即(220-年龄-HRrest)*70%+HRrest,不能实施运动测试方案、出现不利体征或症状、受试者要求停止或出现紧急状况时应终止试验;——需完成下列任何一种形成的整理/恢复阶段:(i)保持或低于运动测试方案第一阶段的运动功率;(ii)如果受试者出现不适体征或紧急情况,应完成被动整理阶段。——在恢复期,所有生理观察指标(如心率、血压、、症状和体征)需要至少持续监测5min,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XX监护期;持续进行低水平运动直到心率、血压稳定,但不要求达到运动前水平。最大摄氧量VO2max(ml/kg/min)评价标准见附录C表C.3《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肺耐力(VO2max)分级标准》。F.C评价标准见附录C表C.4《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肺耐力(F.C)分级标准》功率车测试注意事项——试验前患者在起点旁座椅上休息至少10分钟,核对有无禁忌症;——检查衣服鞋子是否舒适,不要穿连衣裙、太长的上衣、高跟鞋、拖鞋等。运动素质测评握力测量——受试者转动握力计的握距调节钮,调至适宜握距,然后用力手持握力计,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开始测试时,用最大力紧握上下两个握柄;——测评两次,记录最大值;——测量过程,禁止摆臂、下蹲或将握力计接触身体。柔韧性测量——受试者坐在垫上,双腿伸直,脚跟并拢,脚尖自然分开,全脚掌蹬在测试仪平板上,掌心向下,双臂并拢平伸,上体前屈,用双手中指指尖推动游标平滑前移,直至不能移动为止;——测评两次,记录最大值;——测试前,被测者应做准备活动,以防肌肉拉伤;——测试时,膝关节不得屈曲,不得有突然前振的动作。肺活量测量——测试时,受试者深吸气至不能再吸气,然后将嘴对准肺活量计口嘴做深呼气,直至呼尽为止;——测评两次,记录最大值;——呼气不可过猛,防止漏气;——不得二次吸气,不得导管朝上。平衡能力测量——测试时,受试者自然站立,支撑脚站立于测力XX间位置,另一只脚站立于周边,双手插腰,闭上双眼,待稳定后,抬起周边脚。测评两次,记录最大值;——测试时,需有人看护,防止跌倒。反应能力测量——受试者中指按住启动键,等待信号发出,当任意信号键发出信号时(声、光同时发出),以最快速度去按该键;信号消失后,中指再次按住启动键,等待下一个信号发出;——不得用力拍击信号键、或采用两手测量。运动素质评估单项运动素质5项测评数据,分别为反应时、握力、闭目单腿站立、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结果对应《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相关数据得出相应5、4、3、2、1分。单项运动素质评价方法:主要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反应时灵敏性根据当前单项测试得分,评价如下:5分——优秀;4分——良好;3分——正常;2分——尚可;1分——较差。握力上肢力量闭眼单脚站立平衡性坐位体前屈柔韧性肺活量肺活量综合运动素质所有5项测评满分为25分,综合运动素质评价方法:按照85%为优秀,85~70%为良好,70~55%为正常,55~40%为尚可,40%以下为较差。综合运动素质评价优秀为21分以上;良好为20~17分;正常为16~14分;尚可为13~10分;较差为≤9分。注意事项——如测得分数较低,其结果不能与个人运动水平直接相关联,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伤病情况等,使功能测评在伤病筛查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功能得以实现。——如因性别或伤病原因,或无此运动习惯等原因未能进行全部5项测评,根据以上方式,按照完成项目满分总分的百分数评价整体结论。新发疾病评估新发慢性疾病及疾病症状评价新发高血压评价,参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新发糖尿病评价,参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发高脂血症,参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新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参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严重靶器官损伤评价存在以下条件之一认定为严重靶器官损伤:——中心动脉压(CAP)≥120mmHg;——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0.8;——踝臂指数(ABI)<0.5或≥1.4;——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21.1m/s。运动风险评估运动禁忌人群被测试者存在以下情况之一,不应推荐任何运动。——既往病史及基本体格检查信息不完整,无法评估运动风险者;

——医生曾经告知患有心脏病并仅能参加医生推荐的活动;

——处于急性炎症发作、感染性疾病患者或怀孕时期;——存在骨骼关节疼痛,且运动会显著加剧疼痛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脏结构功能异常者;

——问卷调查临床症状显著者。运动风险等级图3运动风险分层流程图分类干预方案运动意识培养方案制定要求应以健康宣教为主。应帮助个体认知“运动-健康效益”,促进个体产生自我效能,唤醒个体运动意识。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可穿戴设备等方式,告知运动不足的健康危害和科学运动带来的体适能改善和疾病防控效益。制定流程图4运动意识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应获取个体当前主要的健康信息,评估个体健康问题或罹患疾病的风险,如“患有高血压,有动脉硬化迹象,未来十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级为中危”。应获取个体运动习惯育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并确定当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我要上班,没有时间运动”等。应告知运动不足的健康危害和科学运动的积极效益,如“持续从事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10mmHg血压值,预防心血管事件”。应针对运动习惯育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个性化的运动宣教,强调减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静坐少动行为时间。应通过随访了解个体运动意识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劝说个体接受运动建议。运动习惯育成方案制定要求应制定鼓励个体尽可能“动起来”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应设定干预目标,并努力帮助个体完成运动计划。应鼓励个体自我解放和提升自我效能,以促成个体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运动方案内容应充分满足个体主诉及工作、生活环境条件。制定流程图5运动习惯育成方案制定流程应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个体当前主要的健康信息,如“患有糖尿病,且存在膝关节炎”等。应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个体外部支撑条件和运动偏好,如“社区有健身步道”,“愿意尝试保健操”。应评估个体可能存在的运动风险,如“糖尿病人群长时间运动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膝关节炎人群不适合长时间爬楼”等。应评估个体可能选择的运动时间和频次,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运动,如“每天上下班步行时间”等,原则上建议每周不少于3次。应推荐自主选择的运动强度,但自主选择强度不应高于理论运动强度,理论运动强度判定方法见附录C表C.5《运动强度推荐量表》。应推荐自主选择的运动方式,以需要最少技能或体适能的(如快走、慢跑等)非禁忌类运动项目为主。应鼓励个体通过运动增加体力活动总量,原则上不设定活动总量目标值。应对尝试运动的个体,给出运动风险防控措施,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同时建议外出运动时携带少量糖果以备不时之需”。科学健身指导方案制定要求应充分了解和满足个体主诉。设定干预目标,协助个体兑现运动处方执行承诺,维持自我效能,以促进个体实现更高的运动诉求,获得自我满足。应制定有针对性、可测性、可行性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Frequency,F)、运动强度(Intensity,I),运动时间(Time,T)、运动类型(Type,T),运动总量(Volume,V)和运动阶段(Progression,P),简称FITT-VP原则。应加强刺激控制,强化契约精神,协助个体兑现运动处方执行承诺。制定流程图6科学健身方案制定流程应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个体当前主要的健康信息、个体运动习惯与主诉目标。应结合个体体力水平,评估个体当前所处运动阶段,并确定下一阶段运动总量。——运动阶段一:当前体力活动总量不达标,推荐满足其当前运动风险等级的最低达标体力活动量,推荐阶段维持时间1个月。——运动阶段二:当前体力活动总量达标,推荐满足其当前运动风险等级的最高达标体力活动量,推荐阶段维持时间3个月。——运动阶段三:当前体力活动总量充分,推荐保持当前体力活动量,推荐阶段维持时间6个月。应根据个体运动风险等级和体力活动水平,确定个体能够从事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推荐量表见附录C表C.5《运动强度推荐量表》。应根据个体当前运动方式,并与个体充分沟通确定推荐的最佳运动项目,包括有氧运动和抗组运动。应根据个体下一阶段目标运动总量,及已确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与个体充分沟通确定适宜的运动频次,并计算最佳运动时间。——每次最佳运动时间=推荐体力活动量÷有氧运动项目对应METS÷运动频次。应给出可能的运动风险防控措施和运动纠偏建议。运动风险防控及运动纠偏通用安全原则——执行运动处方,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频率、时间,以减少受伤或是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不适感;——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动态拉伸等热身运动,运动后进行有效的静态拉伸等整理放松运动;——运动过程有任何不适感觉,及时终止执行个性化运动处方,如症状未能缓解,尽快寻求帮助或及时就诊就医。心血管疾病——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虚汗及其他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避免屏气用力动作,避免大幅度、长时间腰低头动作;——避免快速身体姿态变化;——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淋浴,以防诱发心血管事件;——户外运动随身携带病情卡,方便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救治方式。高血压——不宜晨练;——避免屏气用力动作;——避免大幅度、长时间的弯腰低头动作;——避免快速的身体姿态变化。糖尿病——不宜空腹锻炼,在餐后2小时左右活动为宜;——运动必须配合饮食调整,应注意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刚服用过药物或刚注射过胰岛素),以免发生低血糖事件;——户外运动时,可随身携带巧克力,水果糖、奶糖等,如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现象,可适量补充些糖类食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户外运动场所可选择空气清新的公园或小区,避免在灰尘较大的马路附近运动。骨质疏松症——避免高冲击运动如跑步、跳绳;——户外运选择平坦道路、室内运动铺上防滑垫,防止因摔倒造成骨折。下肢关节疾病——避免爬山、爬楼梯、跳跃、深蹲等运动;——生活中避免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卧等姿势。执行、监督和评价干预方案执行可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执行:

——在心血管医师、运动医学医师和康复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执行;

——在自我监督下执行医学监督运动方案和运动处方;

——在社区卫生机构指导下执行医学监督运动方案和运动处方。干预方案监督干预方案执行进展速度取决于个体的健康意识、健康状况、运动耐受力。在发布运动干预方案后,定期了解、跟进用户运动情况和身体情况,方便及时做出调整,防止运动意外发生。——针对高危人群:应实时监测运动者的心率、运动强度、运动量,严密观察评估中的心血管反应和开始试验剂量是否的心血管反应,这是开始运动的关键时期,没有运动负荷的心血管反应。——针对中、低危人群:一般在发布运动运动干预方案15天内,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调查用户执行方案的主观感受,及难易程度,在不产生运动损伤风险前提下,鼓励用户完成运动干预方案。干预效果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以下指标之一改善,表明个体通过运动干预方案,获得了良好的健康效益:——运动素质提升,综合等分及评价等级提升;——心肺耐力提升,心肺耐力等级提升;——糖脂代谢指标有所改善,如肥胖人群体脂率降低、高血糖人群血糖降低、血脂异常人群血脂指标改善等;——心血管危险降低,运动风险分层降低、SVER提升0.1单位,CAP改善5mmHg,ABI改善0.1单位,baPWV改善0.5m/s等。主观评价指标以下指标之一改善,表明个体通过运动干预方案,获得了良好的健康效益:——体力活动水平明显增加,养成了规律运动习惯;——睡眠改善;——自我满足或获得感增加等。依从性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通过智能划船器、跑步机等方式,记录每个阶段处方执行进展,处方完成天数满足80%,记为依从性良好;——采用手表、手机APP等可穿戴式设备,记录每个阶段处方执行进展,处方完成天数满足80%,记为依从性良好;——通过移动终端反馈问卷,定期调查记录每个阶段处方执行进展,处方完成天数满足80%,记为依从性良好;

附录A(规范性附录)A.1基本信息采集表基本信息采集表A.1。表A.1基本信息采集表姓名:档案编号:□□□□-□□□□□□性别0未说明性别1男2女□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工作单位本人电话家属姓名联系人电话QQ号微信号电子电子邮箱常住类型1户籍2非户籍□民族1汉族2少数民族□住址所属机构名称所属机构编号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技校/中专4大专/本科5研究生6不详□职业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军人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婚姻状况1未婚2已婚3丧偶4未说明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贫困救助5商业医疗保险6全公费7全自费8其他□既往史1无2高血压3糖尿病4冠心病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肿瘤7脑卒中8重性精神疾病9结核病10肝炎11其他法定传染病12职业病13其他□确诊时间年月/□确诊时间年月/□确诊时间年月□确诊时间年月/□确诊时间年月/□确诊时间年月具体说明:遗传病史1无2有:疾病名称□家族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1无2高血压3糖尿病4冠心病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恶性肿瘤7脑卒中8重性精神疾病9结核病10肝炎11先天畸形12其他□A.2基本信息采集表填写说明A.2.1本表用于服务对象首次建立档案时填写。如居民的基本信息由变动,纸质档案可在原条目出修改,并注明修改时间,电子档案直接在系统中进行修改。A.2.2出生日期:根据居民身份证的出生日期,按照年(4位)、月(2位)、日(2位)顺序填写,如:19750101。A.2.3身份证号:最后一位为字母的需大写。A.2.4工作单位:应填写目前(或退休前)工作单位。无业或下岗待业需具体注明。A.2.5家属姓名:优先选择伴侣、父母、子女姓名,如无,则填写与建档对象关系亲密的其他亲友。A.2.6联系人电话:建档对象本人或家属联系电话。A.2.7民族:少数民族应填写全称,如回族、藏族等。A.2.8住址:建档对象当前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A.2.9所属机构名称:A.2.10所属机构编号:A.2.11既往史:填写现在和过去罹患的疾病,包括建档时还未治愈的慢性病或某些反复发作的疾病,并写明确诊时间;如有职业病,请在具体说明中填写具体名称;如有肿瘤,请在具体说明中写明是否是恶性肿瘤,以及部位和疾病名称。可以多选。A.2.12家族史:指直系亲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中是否患有过所列出的具有遗传性或遗传倾向的疾病或症状。有则选择具体疾病名称对应的编号的数字,可以多选。没有列出的请在“其他”中写明。

附录B(规范性附录)B.1健康问卷信息表健康问卷信息表B.1。表B.1健康问卷信息表姓名:档案编号:□□□□-□□□□□□第一部分:体力活动调查问卷请考虑最近1个月内您所进行的所有剧烈活动。剧烈体力活动指非常费力的活动,并使您的呼吸比平时费力得多。仅考虑那些一次至少坚持10分钟的体力活动。1.在最近1个月内,您做剧烈体力活动,如举重、挖掘、健美操或快速骑车有几天?

______天/周□无剧烈体力活动→跳至问题32.在上述天数的一天中您通常做剧烈体力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______小时/天

______分钟/天请考虑最近1个月内您所进行的所有中等强度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指中度费力的活动,并使您的呼吸比平时有所费力。仅考虑那些一次至少坚持10分钟的体力活动。

3.在最近1个月内,您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携带轻负荷、正常速度骑车或网球双打有几天?不包括走路。

______天/周

□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跳至问题5

4.在上述天数的一天中您通常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______小时/天

______分钟/天请考虑最近1个月内您所进行的走路活动。包括工作中、家中、从一处去另一处,以及其他您仅为娱乐、体育活动、运动或休闲而做的步行。

5.在最近1个月内,您有几天能至少有一次持续10分钟的走路活动?

______天/周

□无走路→跳至问题7

6.在上述天数的一天中您通常走路的时间有多长?______小时/天

______分钟/天7.最近1个月内每天的坐位、做站立时间。包括工作中和家中,工作过程中和休闲时间。这可能包括坐在桌前、访友、阅读,以及坐着或躺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低头做家务或伏案工作□长时间坐着或躺下看电视□经常穿高跟鞋或背、抱小孩□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电子产品8.最近1个月内,如存在问题7中描述的问题,每天持续时间有多长?

______小时/天

______分钟/天表B.1(续)姓名:档案编号:□□□□-□□□□□□第二部分:慢性疾病病史调查问卷1.您是否诊断为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动脉疾病?□是□否2.您是否诊断为肺部疾病,包括慢阻肺、哮喘、间质性肺疾病或囊性纤维化?□是□否3.您是否诊断为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是□否4.您是否诊断为糖尿病?□1型□2型□否5.您是否曾诊断为血脂异常?□是□否6.您是否曾诊断为高血压?□是□否7.您是否患有以下病理?(多选)

□低血糖□低血压□贫血□痛风病□消化不良□轻/中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第三部分:疾病症状调查问卷1.疼痛,包括胸部、颈部、下颚、上肢或其他代表缺血的部位不适?□是□否2.近6个月以来,您走路或者做家务时感觉眩晕或晕厥,或失去知觉?□是□否3.您是否存在脚踝水肿?□是□否4.您是否有过间歇性跛行?□是□否5.您是否有过正常活动时异常乏力和气短?□是□否6.您是否有过端坐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否7.您是否有疑似低血压症状,如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是□否8.您是否存在“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是□否9.您是否存在心慌、颤抖、面色苍白、头晕、甚至惊厥、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是□否10.近一年您是否容易疲劳、容易感冒?□是□否11.近一年您是否平衡能力变差,且容易摔倒?□是□否12.近一年您是否明显感觉容易忘事、反应迟缓或者出现睡眠障碍?□是□否表B.1(续)姓名:档案编号:□□□□-□□□□□□第四部分:运动禁忌与关节疼痛调查问卷1.医生是否告诉过您患有心脏病并仅能参加医生推荐的活动?□是□否2.当前有无限制体力活动的其他问题,如急性炎症发作或怀孕等?□是□否3.您是否存在以下关节疼痛或骨骼类疾病?□腕关节痛/指关节痛□颈部酸痛/颈椎病□肩部酸痛/肩周炎□腰背酸痛/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痛/膝关节骨刺□踝关节痛/跟骨骨刺如存在上述关节疼痛,您疼痛时的主观感觉是?□剧烈疼痛,或者运动会加重疼痛(运动禁忌人群)□长期保持某一固定姿势而造成的疼痛,改变姿势能得到缓解(推荐运动干预方案)□不影响运动的轻微疼痛(推荐运动干预方案)

附录C(资料性附录)(推荐量表、相关知识与建议等)C.1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见表C.1。表C.1个体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量表分组评判标准(运动风险分层为:中、低危)评判标准(运动风险分层为:高危)充分满足下述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1.每周重体力活动≥3天,且每周重体力活动水平≥1500MET-min/w。2.每周各类强度体力活动时间≥7天,且每周总体力活动水平≥3000MET-min/w。满足下述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1.每周各类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5天。2.每周总体力活动水平≥900MET-min/w。中等满足下述三条标准中任何一条:1.每周重体力活动≥3天,且每次重体力活动持续时间≥20min。2.每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或步行类活动≥5天,且每次活动持续时间≥30min。3.种强度的体力活动合计≥5天,且每周总体力活动水平≥600MET-min/w。满足下述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1.每周各类强度体力活动总次数≥4天。2.每周总体力活动水平≥360MET-min/w。不足满足下述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1.没有报告任何活动。2.报告了一些活动,但是尚不满足上述中、高分组标准。附表C.1使用说明:C.1.1本表用中每周体力活动

相关知识

【运动健康指导】考核规范
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知识.docx
1.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docx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婚前孕前保健技术服务规范的通知
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健康职场:员工身心健康促进规划.pptx
提升助产士技术操作技能 推动助产照护技术规范
心理健康防范知识培训.docx
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技术规范.pdf
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网址: 运动促进健康技术规范.docx https://m.trfsz.com/newsview57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