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疼痛,这一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直以来都是医疗护理领域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围手术期中,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速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麻醉护理,作为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疼痛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疼痛管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镇痛药物使用,它涉及到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个体化的镇痛策略以及持续的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麻醉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各种镇痛技术和药物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疼痛控制。
然而,疼痛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新的镇痛手段,但同时也要求医护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此外,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副作用、镇痛效果评估等也是疼痛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麻醉护理中疼痛管理的最新技术进展,并分析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以期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推动疼痛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麻醉护理中疼痛管理的技术进展
1.多模式镇痛策略
多模式镇痛,也称平衡镇痛,核心理念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从不同机制上干预疼痛过程,以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疼痛控制[1]。这种策略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和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多模式镇痛通过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对任一药物的依赖,进而降低副作用的风险。多模式镇痛还可以提高镇痛效果,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其优势在于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类型灵活调整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多模式镇痛策略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整个围术期[1-2]。术前采取超前镇痛,预防中枢敏化的发生;术中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术后则通过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控制疼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多模式镇痛能够针对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靶位进行阻滞,实现镇痛作用的相加或协同,从而不增加并发症,并减少每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这种方法有助于将手术疼痛降到最低水平,减少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稳定和术后康复。多模式镇痛方式较为复杂,很多医师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2.持续神经阻滞技术
持续神经阻滞技术通过在特定神经周围放置导管,并持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目的,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特别是在需要早期功能锻炼和恢复的手术中[3],如膝关节手术等。它可以有效控制手术后急性疼痛,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持续神经阻滞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镇痛效果,减少患者对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的依赖;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直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还可以减少疼痛的中枢及外周敏化,降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通过超声成像,医生可以实时观察神经和周围组织的结构,确保药物的准确注射。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精确性和安全性,能够避免误伤神经或周围组织,同时提高阻滞效果。在应用持续神经阻滞技术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和浓度。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其适用性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3. 患者控制镇痛(PCA)
PCA,全称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即病人自控镇痛,是一种经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处理技术。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预设镇痛药物的剂量,然后通过一个特制的镇痛泵装置,患者可以在感到疼痛时自行按压按钮,将预设剂量的镇痛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迅速缓解疼痛的目的[3]。PCA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的肌肉注射镇痛药相比,PCA在镇痛治疗期间血药峰浓度较低,血药浓度波动小,从而减少了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且PCA能够克服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做到按需给药,更适应患者的个体需求。这种方式赋予了患者更大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从而更好地管理疼痛。PCA对患者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高了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自主性和满意度,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康复[4]。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因此更有可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PCA还可以减少因过度给药引起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三、麻醉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实践挑战
1.疼痛评估的困难
疼痛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感受,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等均可影响疼痛感知和报告方式。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医护人员特别关注。虽然存在多种疼痛评估工具,但每种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并正确使用是确保疼痛评估准确性的关键。医护人员的经验、沟通技巧和对评估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也会影响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因此,定期的培训和实践是提高医护人员疼痛评估能力的必要措施。
2.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
阿片类药物具有强效镇痛作用,但长期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成瘾性,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5]。因此,医生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药物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3.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的不足
一些医护人员可能由于缺乏系统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导致在疼痛管理中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镇痛手段如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在疼痛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非药物镇痛手段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然而,目前一些医护人员对这些非药物镇痛手段的了解和应用还相对有限。
四、改进策略与建议
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为了提升医护人员在疼痛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这包括定期举办疼痛管理相关的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分享最新的疼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应鼓励医护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拓宽视野并学习先进的疼痛管理方法。
疼痛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医学、护理学、药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6]。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疼痛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2.优化疼痛评估工具和方法
为了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应不断探索和开发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来辅助疼痛评估。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疼痛体验。
疼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调整,可以确保疼痛管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应制定详细的合理使用指南以规范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指南中应明确各类镇痛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以便医护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药物。同时,监控机制应定期对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以确保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四、改进策略与建议
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为确保医护人员在疼痛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医疗机构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该计划应涵盖疼痛管理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技巧以及患者沟通技巧等内容。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医护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鉴于疼痛管理的复杂性,应鼓励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医学、护理学、药学、心理学等专家应共同参与疼痛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定期的病例讨论、经验分享和问题解决会议,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对参与培训并积极实践的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认可,同时定期对其疼痛管理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将有助于激发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并不断提升其疼痛管理水平。
2.优化疼痛评估工具和方法
为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应不断探索和开发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传感器、移动应用等,来辅助疼痛评估。在进行疼痛评估时,除了关注患者的生理疼痛外,还应考虑其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疼痛体验,并制定更为精准的疼痛管理方案。疼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调整,可以确保疼痛管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为确保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制定详细的使用指南。该指南应明确各类镇痛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定期对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制定镇痛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以确保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应用非药物镇痛手段,如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通过药物与非药物镇痛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镇痛效果。
五、结论
在麻醉护理领域,疼痛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从技术进展的角度看,多模式镇痛、持续神经阻滞技术和患者控制镇痛(PCA)等先进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疼痛管理手段。多模式镇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提高了镇痛效果并降低了副作用;持续神经阻滞技术则通过精确阻断疼痛传导路径,实现了长效镇痛;而PCA系统则赋予了患者更大的自主权,提升了疼痛管理的个性化和精准度。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疼痛评估的主观性和影响因素使得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变得复杂,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客观和精准的评估方法。同时,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副作用问题要求建立更为严格的用药指南和监控机制。此外,应注重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疼痛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疼痛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更精准的疼痛评估和个体化镇痛方案的设计,以及通过多学科合作提升疼痛管理的综合效果等。望未来,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策略,我们相信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无痛或微痛的治疗环境,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卓淑蕾,王董焕,吴翠荧. “四位一体”麻醉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及运行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 (07): 162-163.
[2]王秀丽,张妍,何苗. 麻醉科护士在多学科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J].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 5 (05): 301-305.
[3]杨华文. 麻醉恢复室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D].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4]唐碧云,冯燕,俞小玲,等. 麻醉护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构建与运行的十年实践 [J]. 护理与康复, 2021, 20 (09): 92-94.
[5]尹林. 麻醉护士实施麻醉术前评估的准确性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23.
[6]王静. 麻醉护理发展现状 [J]. 全科护理, 2020, 18 (27): 3609-3612.
[7]刘幸,马涛洪,王秋菊,等. “互联网+”麻醉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 2024, 38 (05): 866-869.
朱林,1987年生,男,汉族安徽六安人,主管护师,学士学位,麻醉护理学研究
...
相关知识
【产麻新谭】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术中疼痛预防和管理:技术方法和人文关怀
舒适化医疗时代的麻醉科:疼痛管理与无痛诊疗的探索
认识疼痛管理,麻醉医生如何减轻你的痛苦
临床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现状、问题与改进
妇产科护理实战指南:应对常见问题与挑战
专家热议:推动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
疼痛管理指南
术后疼痛管理,促进舒适康复的策略
中国疼痛战略发布 全方位优化疼痛管理
助产实践中的孕产妇疼痛管理策略
网址: 麻醉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技术进展与实践挑战 https://m.trfsz.com/newsview63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