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倡导“素质教育”,使教育回到本源,开启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时代。“双减”的实施,推动了整体教育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巩固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章在“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家校社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协作教育工作,使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协同教育;德育;家校社
引言:
“双减”的提出绝非偶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们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对家长们也造成了“教育焦虑”,导致了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双减”的出台,及时制止了学习的“内卷”,使家长们重新回到了“陪伴”、“教育”的角色中。
一、初中阶段开展家校社协同教育的作用
1.1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校是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天地,然而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初中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学习压力,“双减”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愉快地度过初中的学习生活。学校、教师也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初中阶段,通过“家-校-社”的合作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摆脱单纯的上课、解题的内卷状态,拓宽他们的学习空间,扩大他们的学习途径,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使教育重新回到“育人”的本质。
1.2帮助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在中学实施家校社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家校协作教育是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初中生通常都是青春叛逆心理最为突出的阶段,因此,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就必须要有父母的合作,通过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
2.1关注家校社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的统一
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首先要关注家校社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的统一。比如,笔者在以学校为首,开展一系列的讲座活动和线上教育咨询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大大小小的班会让家长了解、认同并配合我们国家的“双减”教育政策,与学校开展协同教育,并及时减轻学生的学业和作业的压力,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其次,社会机构也要给予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奋斗精神,而不是一味的以成绩“论英雄”。
2.2各司其职,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2.2.1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特色教育活动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更好地为家长提供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例如,引导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和叛逆期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家长与孩子间的距离;怎样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家长怎样与学校合作进行教育活动等。
其次,学校还要引导家长合理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如,在疫情时代背景下,配合政府的指令工作,培养孩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鼓励学生去参与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与孩子一起参加社区打扫等。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线下的德育活动,比如寒暑假期间,学生需要参加一定时长的社会志愿活动,与家长一起制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计划等等。
2.2.2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实施“家-校-社”合作教育中,父母应起到表率作用,注重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首先,初中生在学习上和个性上都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就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学生的性格会比较敏感。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也是他们的教师,然而,许多父母对如何在这个敏感时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适当的德育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是有力无处使。
其实德育并不是简单的为学生讲解品德故事,用故事去打动学生,而是通过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形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与学生探讨学习情况,还可以与学生讨论特长爱好,从特长爱好为切入点,建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最后,学生作为家庭成员,家长不能以学生学习辛苦为理由,不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而是通过合理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2.2.3社会参与学生品德、人文的教育中来
同时,社会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责,在暑假期间,社会也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假期生活。例如,在假期期间,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可以向学生发放相关的活动清单,让学生知道其活动时间及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进行参观学习。
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上的机构和单位,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气象台参观,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还对科学现象有更多的了解;到消防局参观,除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外,更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到福利院做义工,让学生明白“幸福不是必然”,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只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参与学生品德、人文的教育中来。
三、结语: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双减政策”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从而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因此,要想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真正的培育,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入手,重视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家庭和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种稳固的教学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明. 新时代初中家校社育人模式的教育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 (16):140.
[2]唐巧霞.基于“结对、家校、拓展”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19(04):16-17.
[3]刘苏穗. 新形势下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探析[J]. 大科技, 2022, (3)
相关知识
“校家社”协同孕育健康教育生态
关于2024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专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评选结果的公示
关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肌肉骨骼运动康复》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双语教育研究回眸与前瞻
给生命以阳光的底色!哈尔滨顺迈学校初中部落实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开展“积极人格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与策略研究
龙岗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中心”首个社区服务站揭牌
福建惠安:家校社协同育人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培养自信与独立:《爱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及实践探索
关于开展华中科技大学第十八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通知
网址: 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https://m.trfsz.com/newsview64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