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高蛋白早餐,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高蛋白早餐,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高蛋白早餐,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曾瑶池医生  发布于2018-03-19 21:38 阅读量6804

中小学生早餐吃点啥,是一个让很多妈妈犯难的问题。不妨试试高蛋白食物,它不但可以增强饱腹感,还能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而且选择丰富,每天都可以吃出新花样。

为了探讨高蛋白(HP)早餐较适宜蛋白(AP)早餐是否通过升高体温、稳定血糖或通过影响其它生理过程而更有利于健康大学生情绪、机警及注意力,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研究:

01 实验方法:

采用双盲交叉随机对照设计,13名男性健康大学生 (18–23y) 纳入研究。 进食等能量不同蛋白质比例早餐后采血样,测定体温、饱感、情绪、持续操作测试(CPT), 两组早餐构成为:HP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分别为50%、30%、20%; AP 组分别10%、70%、20%。

02 实验结果:

进食HP早餐较AP早餐血糖、胰岛素更稳定。HP早餐后0 min,60 min 到240 min饱感评分、体温较高;正性情绪、CPT 评分也高于摄入AP早餐。

03 实验结论:

HP早餐能有效地稳定健康大学生餐后血糖,升高餐后体温。本研究证实了HP早餐对情绪、机警及注意力的作用,提示HP早餐可能通过增加食物热效应、升高体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04 讨论:

蛋白质的生热效应占其供能的20%–35%,通常碳水化合物为5%到15%,这主要因为蛋白质不能储存能量必需被立即代谢掉。常认为蛋白质的合成及高能磷酸键的消耗与蛋白质较高的生热作用有关。而且,进食也伴随体温上升。HP饮食与高碳水化合物(HC)饮食比较伴随的体温上升幅度更大,我们的研究显示两组在餐后120 min、180 min和240 min 时体温差异显著,因为摄入蛋白质引发生热效应。高蛋白饮食较低蛋白饮食更能增加饱感,我们的研究也显示HP早餐者饱感增加。但机制尚不清楚,因为饱感是一种集心理、行为与生理于一体的感觉。

本研究表明HP早餐影响健康大学生的情绪,HP早餐后 0 min、120 min 和120 min,受试者正性情绪、信息获取和机警程度均增加。同时负性情绪和警觉程度下降。这可能与宏量营养素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有关。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引起疲倦、降低机警,而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则增加机警程度减少睡意。

与AP早餐和空腹状态比较,HP早餐能提高长-ISI击中率,降低两种ISIs错误率。人体体温与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已有研究,体温略高于37°C时,人的认知功能改善,而低于正常体温时认知功能下降。Kleitman提出思维速度依赖于大脑皮质细胞的代谢活性,而体温升高可以增强脑皮质细胞代谢活性,因此体温增高可以加速思维过程。Kleitman的假说已被证实,脑部温度高引起快传递,而脑部温度低引起慢传递,因此体温升高时机警程度较高。总之,HP早餐能有效稳定健康大学生餐后血糖,升高餐后体温,进而改善其情绪、机警和注意力。

05 延伸阅读——高蛋白早餐的其他益处:

增强饱腹感

在一项关于饥饿感研究中,部分志愿者吃包含35~40克蛋白质高蛋白早餐,其他人只吃18克蛋白质。结果发现,吃高蛋白早餐的人在一天中较少出现饥饿感。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高蛋白饮食释放能增强饱腹感的荷尔蒙。

保持营养均衡

不吃早餐的人一般也不喜欢吃水果和蔬菜,这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营养不良。早餐吃得好,其他几顿饭更可能选择健康食品。此外,在食用高蛋白食物的同时,也能增加铁、锌、钙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这对保持营养均衡很有好处。

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

吃高蛋白早餐有助于新陈代谢,高蛋白早餐能帮助燃烧更多热量。不吃早餐的人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和心脏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06 高蛋白早餐食谱推荐:

对于忙碌的都市妈妈而言,准备一份营养齐全的早餐着实耗费时间,以下一些小食谱可以让忙碌的早晨轻松又健康。

蒸馒头+现炒青菜+肉类+一杯牛奶+鸡蛋

鸡丝汤面(鸡脯肉80g+菠菜100g+面条100g)+酸奶

营养麦片蛋白饮(纯燕麦片100g煮好,稍微放凉后加入30克高钙奶粉和乳清蛋白质粉20g混合均匀,调入蜂蜜10ml),再搭配水果

相关知识

早餐补蛋白很关键:老人孩子多吃这4款早餐,补蛋白提高免疫力
高中孩子早餐吃什么最有营养早餐
全民营养周 营养早餐搭配好 学习棒棒长高高
家有高考生,早餐这样吃,蛋白质是首选,吃好身体好,学习更轻松
减肥高蛋白早餐食谱
健康学习效高
疫情下如何帮助在家学习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长高季早餐要吃好,推荐7款营养早餐,孩子样样都爱吃
高中生营养早餐食谱(高中学生营养早餐)
孩子生长期,4款早餐经常吃,营养高味道好,孩子爱吃,长高长壮

网址: 高蛋白早餐,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https://m.trfsz.com/newsview68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