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不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不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富翁在海边散步,看见一个渔夫正悠闲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于是富翁问道:"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何不出海多打几船鱼呢?"

渔夫懒懒的反问道:"我为什么要多打几船鱼呢?"

富翁说:"你每天多打些鱼,拿到市场上去卖,你就能挣更多的钱啊。"

渔夫问:"我挣更多的钱干什么呢?"

富翁说:"你挣很多的钱,就可以在海边盖间大屋子,然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啊。"

渔夫说道:"我现在不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吗?"

富翁不再说话了,他像是想到了什么。

之所以又想起上面这个小故事,是因为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起,吃的馒头不甜了。

似乎是从读大学时开始,馒头的味道就变了。在那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农村,老家的主粮是小麦和玉米,主食则以馒头和面条。

之所以馒头变了味道,是因为在农村时,吃的馒头都是自己家里蒸的,蒸馒头的面粉,是用自己家里的小麦,到村里的磨面房磨出来的。

那时候每年夏天收了小麦,就先去交公粮,避免麻烦,从地里直接用地排车拉到粮库,剩下的小麦则是储存在家里的麦囤里,用防虫剂薰一遍,就用塑料袋封了口。

除了一部分卖钱,老百姓总会单独存下来几袋粮食,做自家的口粮。

那时候,每个村都有人开的磨坊,除了磨白面,还碾小米,碾玉米面,碾玉米碴,碾小麦仁等。

面粉是主食,平时消耗的快,吃完了,就用小推车推一袋子送过去磨成面粉。

一百斤的小麦,先褪了皮,就开始一遍一遍的磨,有经验的老师傅一看麦麸出的差不多了,面粉也不再产生,磨面就完成了。麸皮单独装袋,主要作用是喂牲口,猪羊鸡鸭牛都爱吃。

面粉很白,蒸馒头,包饺子,烙大饼,擀面条,仔细品尝,麦香味,淀粉甜,刺激着饥饿的神经。特别是手擀面,加上一勺茄丁卤,西红柿鸡蛋卤,绝对是面香味的绝配。

有时下了学,饭还没出锅,就拿一个凉馒头,用力掰开,搁点盐粒在加几滴香油,别提多美了。

最近,不是总有人在抖音上问馒头的绝配是什么吗?在我的眼里,盐巴和香油就是。

最妙的不是香油的香味,而是馒头嚼的久了,口中会有甜甜的感觉,那种麦香混者甜味,即便啥佐料也不放,也能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生活好了,城里买什么都方便,吃的食品也丰富了,但我还是喜欢吃馒头。上学那会,身边同学很多爱吃米饭,我却始终不感冒,也许是馒头的味道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烙印吧。

馒头不挑菜,就大鱼大肉好吃,就清炒素拌也不错,拮据的时候,白馒头配上一碟咸菜,一包榨菜,也能吃出“神仙”的味道。

现在的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养生了,讲究吃粗粮,对于小麦,很多人升级成了吃全麦。我看了资料,才明白,原来全麦就是没有去麸皮的面粉。

那能好吃吗?事实上这样的面粉营养比超市里的普通面粉不知道好了多少,那是因为,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大多都在麸皮里。以前的人们吃粮食比较杂,吃白面也没那么多讲究,都是去了麸皮的,虽然也损失了一部分营养,但面粉是实实在在的,丢失的营养,很容易在其他的粗粮里得到补充。

现在,又开始流行用石磨磨面,这还原了人类最原始的磨面方式。于是我想这样降低了效率换来了什么呢?当然是有好处的,钢磨磨面时转速较快,磨头会发烫,较高的温度会导致面粉中营养损失。而石磨转速较慢,较大程度的保护了小麦的营养不流失。

现在的馒头的味道变了,不是工艺原因,而是原料变了,传统的面粉有了科技的加持,增白剂,增筋剂,防腐剂,等等都用上了,而面粉中最好的部分,却被单独取出,做成了高端面粉,剩下的做成普通面粉。我们能吃到的已经不是纯正的面粉,缺少了面粉该有的味道,一点都不奇怪。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人们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面粉的质量却下降了,科技带来了工业腾飞,却在食品健康上成了绊脚石。

回到开头,原本我们都是在海滩上悠然自得,生活幸福的渔夫。现如今有人承包了海滩,有人买断了鱼市,还有人垄断了船厂。那些忙碌的打鱼人,一生都为成为“渔夫”而努力,但已经机会渺茫了。

悲呼!

相关知识

5个步骤蒸1锅大馒头,松软白嫩有嚼头儿,过年的馒头不用买
馒头加水,瘦成干鬼!我的馒头减肥法
为啥别人馒头减肥法一周掉8斤,我吃馒头暴食反而更胖了?
馒头做法:6个小窍门蒸出松软香甜的馒头,配上几个小菜太好了!
蒸馒头时,把握好这六大诀窍,馒头都是滑爽筋道、清香松软
想吃馒头不用买,教你在家轻松做出又白又软的大馒头,做法超简单
蒸馒头的6个小技巧,学会这6点馒头个个香甜雪白,吃起来暄软可口
蒸馒头不萎缩不塌陷的方法送给你,比买的馒头好吃,学会能开店了
为什么我每次到高潮的时候总是要两条腿死劲的夹住才可以来,是不是有问题
全麦馒头做法,快来动手做,健康美味两不误的全麦馒头秘籍!

网址: 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不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72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