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NMN每天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合适?别吃错了

NMN每天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合适?别吃错了

nmn每天吃多少才有效?

2020年的一项临床试验对10名健康男性进行了检查,得出的结论是,每天100毫克至500毫克的剂量是安全的,没有副作用。此前的研究证明,NMN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前体,这种化合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导致机体出现健康问题。

一项基于年轻到中年跑步者的研究,探讨了NMN和运动研究在六周内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该研究包括低剂量组(300毫克/天NMN)、中剂量组(600毫克/天NMN)、高剂量组(1200毫克/天NMN)和对照组(0毫克/天NMN)。该研究的结论发现,NMN可以提高在运动训练中的表现,这种改善来自于骨骼肌对氧气的利用。结果发现中剂量和高剂量同样有效,很少提到低剂量。

每天什么时候吃NMN合适?

关于一天中摄入nmn补充剂的时间问题。年龄似乎也是决定何时服用NMN的一个因素。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为了获得高效率,年轻人应该在醒来后6小时内摄入NMN。这与日本筑波大学完成的一项研究不同,该研究将65岁以上的健康人随机分成四组。一组在早上中午之前服用250毫克NMN,第二组在下午6点之后的晚上服用250毫克NMN,外加两个相关的安慰剂组。

这项研究确定了四个方面,包括参与者的特征、睡眠质量、疲劳和12周的身体表现。只有在疲劳和身体表现的结果中发现了重大发现,一组在晚上服用NMN,显示出优于测试组的结果。体能测试需要一个5-STS (5次从坐到站)的组成部分,其中晚上服用NMN的一组在12周内将其时间从6.3秒提高到5.3秒。

nmn每天吃多少合适?

由于NAD+在人体内的含量随著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纪大的人感受要比年轻人更为明显。NMN原本就是人体内的天然物质,但由于老化导致体内含量越来越低,而每个人使用NMN后的体验都不相同。主要决定因素还是产品问题。根据哈佛大学David Sinclair教授研究,NMN复配组合比单一配方更好。传统的NMN在实用领域里单一,但是作为身体的老化进程改变了基因的活跃度还远远不够,而复配型EUNMN彻底改变NMN的应用领域不的单一性和其他弊端。基于β-NMN通过超优复配4大内源机能PQQ,EGT,Plasmalogen和NMN,协同作用最终表达出多种对身体的有益的途径。

复配型EUNMN进入人体内直接生成NAD+。然后由NAD+激活Sirtuins、修复DNA、为细胞供能等消耗途径后,变成NAM(烟酰胺)。而NAM会有两个路径,一是经过打捞通路,NAM可以在由NAMPT(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NMN然后由经由人体变成NAD+。二是无法形成补救合成路径的NAM,会由NMNT(烟酰胺甲基转移酶)会同细胞内的甲基合生成甲基烟酰胺然后排出体外。

所以想要长期有效地补充NMN,以上两条路径都需要稳定保持运转。其中NMNAT和NAMPT转移酶的活性以及人体内甲基的数量都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也是单一成分的NMN类产品吃一段时间后失效的重要原因。没有在成分复配上完成NAD+的打捞通路循环,以及没有维持住细胞内的甲基水平。

nmn没什么时候吃?

老年人应该服用更高剂量的NMN吗?

有的根据年龄建议不同的剂量。例如,与35岁以上的人相比,NMN建议35岁以下的人从250毫克/天开始,增加到500毫克/天。虽然NMN根据年龄组提高了剂量,但多项研究表明,250毫克/天也是老年人群的有效剂量。东京大学的研究发现,在12周内,每天摄入250毫克NMN的老年男性的肌肉力量和表现有所改善。

2016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两组不同的剂量,分别摄入100毫克/千克/天的NMN和300毫克/千克/天的NMN,以及一个对照组。该研究得出结论,100毫克/千克/天的NMN剂量似乎并不比更大的剂量更有效。

NMN剂量似乎因生理功能而异。例如,尽管NMN对体重增加和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是剂量依赖性的,但100mg/kg/天的NMN对氧消耗、能量消耗和身体活动的改善优于300mg/kg/天。对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两种剂量具有相似的效果。根据大量研究的信息,人类每天NMN的适当剂量是500毫克/天,同时考虑到分配量。

相关知识

NMN每天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合适?别吃错了
NMN什么时间服用好?吃错NMN的可怕反应
花生什么时候吃好 每天吃多少合适(全文)
每天吃多少肉合适?吃什么肉?怎么吃肉才健康?
豆腐最适合什么时候吃
㊙️枸杞什么时候吃最好,一天吃多少粒
什么时候吃橙子合适
每天吃多少巧克力最合适
每天喝多少牛奶最合适?什么时候喝牛奶健康?
每天吃多少鸡蛋才合适?

网址: NMN每天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合适?别吃错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6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