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健康的概念
早在 1948 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提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完善;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0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能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2.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往,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处理矛盾的能力。3.性别角色分化。能够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方式和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一致。4.社会适应良好。能够面对、接受、适应现实,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5.情绪积极稳定。情绪乐观稳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烦恼能自行解脱。6.人格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能力、完善的性格、良好的气质、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等。
教
招
备
考
教招面授课程
根据教育部通知!
教招公告预计2月底发布!
21年教招课程任你选择
现在报名还有大额优惠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