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指南解析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指南解析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指南解析
为规范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该指南涵盖疫情监测、数据上报、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现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与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霍乱(2小时内网络直报);乙类如新冠病毒感染、猴痘等28种,其中肺炭疽、禽流感等按甲类管理,其余乙丙类需24小时内上报。丙类含手足口病、流感等11种,报告时限为24小时。卫生行政部门可动态调整病种,医疗机构需关注最新目录,如2025年新增检疫传染病埃博拉病毒病、天花等8种,监测传染病目录扩展至26种。

二、责任主体与报告流程
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负首诊报告责任。网络直报单位直接通过系统上报;非直报单位需24小时内向属地疾控机构寄送报告卡,代报单位2小时内完成网络录入。现场调查发现的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学校、托幼机构疫情由门诊部或属地社区服务中心上报。非直报单位寄送报告卡需通过邮政EMS或专人递送方式送达,封面标注"传染病报告卡"字样,并保留邮寄回执单备查。

三、病例填报规范
传染病报告卡需完整填写患者身份信息、病例分类(疑似/确诊/病原携带者)、疾病分型(如病毒性肝炎分甲乙丙戊型)。炭疽、梅毒、疟疾等病种需按临床分型上报,实验室确诊的传染病必须注明检测方法。乙肝、血吸虫病区分急慢性,HIV阳性献血员需填报阳性检测结果。

四、数据质量管控
医疗机构每日自查报告卡错项、漏项,疾控机构审核后2小时内确认甲类疫情,24小时内完成乙丙类审核。病例诊断变更、死亡、住址不符时需及时订正,年度漏报病例必须补报。所有报告卡原件保存3年,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归档。

五、监督考核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督导检查,将信息报告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疾控机构对直报单位开展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重点核查学校、养老机构等高风险场所的疫情监测与预警响应。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甲类2小时100%,乙丙类24小时≥95%),并纳入机构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分配依据。

该指南的实施强化了传染病监测网络的灵敏性,为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各责任单位须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作者最近动态

2025年公共卫生检测要点解读 作为保障...全文

城乡居民异地就医备案全指南 2025年我...全文

门诊慢病证办理无需住院权威解读 不住院可...全文

卫生健康局与卫健委职能解析 卫生健康局和...全文

2025年城市居民医保报销标准详解 本年...全文

西安慢特病二次报销细则 慢特病门诊药物报...全文

健康证不合格原因官方解读 根据《中华人民...全文

相关知识

传染病信息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指南:从基本信息到诊断分类的详细步骤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指南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报告程序
企业职业健康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指南:从姓名到病例分类一目了然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教程 (2).docx
传染病上报及流程
学校传染病自查报告范文(精选11篇)

网址: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指南解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9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