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哈喇味的成因与影响
“哈喇味”,这个词汇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食用油、麻花、坚果等食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后,会散发出一种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气味,这种气味就被称为“哈喇味”。
那究竟为何食品在久存后会散发出“哈喇味”呢?这背后的原因与食品中所含的特定成分息息相关。我们日常所食的众多食品,诸如食用油、麻花和坚果等,都含有油脂、脂溶性维生素、磷脂及胡萝卜素等丰富成分。这些成分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进而导致食品的变质。而“哈喇味”正是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的直接体现。
食品的氧化过程不仅会改变油脂的质量,使其变质,还会导致食品出现褪色、变色等现象,同时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进而损害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更甚者,氧化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被人体摄入,则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因氧化而导致的食品质量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关标准(如GB2760)允许在食品中添加少量的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的作用是防止或延缓食品的氧化过程,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02抗氧化剂的应用与分类
❒ 抗氧化剂的类别与作用
抗氧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约150种化合物被用作抗氧化剂,而在我国,获批使用的抗氧化剂种类约为30种。这些抗氧化剂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之一便是来源。具体来说,它们可分为两大类:天然抗氧化剂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食品工业中常用的化学合成抗氧化剂主要包括:用于食用油脂和干鱼制品的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用于食用油脂的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以及用于油炸食品、方便面和罐头的没食子酸丙酯(PG)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相比之下,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维生素E、甘草抗氧化物、竹叶抗氧化剂、迷迭香和植酸等则相对安全。
此外,抗氧化剂还可按溶解性分为油溶性和水溶性两类。油溶性抗氧化剂,如BHT、BHA、PG、TBHQ等人造品以及混合生育酚浓缩物和愈创树脂等天然品,主要适用于含油脂食品。而水溶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等人造品,以及茶多酚和植酸等天然品,则常用于食品护色,特别是在鱼肉制品和冷冻食品中。
另外,抗氧化剂也可根据其作用机理分为四类,包括自由基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氧化还原调节剂和酶活性抑制剂。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1)自由基终止剂。这类物质能够干扰或延滞油脂氧化连锁反应中的增殖步骤,从而有效抑制油脂氧化。它们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如BHT、BHA、PG、TBHQ,以及天然维生素E等。
(2)还原剂或耗氧剂。这些试剂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抑制氧化过程,例如抗坏血酸及其盐类、亚硫酸及其盐类等。
(3)金属离子螯合剂。茶多酚、植酸和柠檬酸等物质能够与金属离子结合,降低金属离子对油脂氧化的催化作用,从而实现抗氧化效果。
(4)单旋态氧抑制剂。这类物质能够破坏单旋态氧(O2),进而抑制光氧化反应。常见的单旋态氧抑制剂包括胡萝卜素和三乙基胺等。
❒ 抗氧化剂的安全与标准
我国GB 2760标准中列出的抗氧化剂种类已超过30种。其中,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磷脂和乳酸钠这7种抗氧化剂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适量添加。而其他抗氧化剂则必须严格遵循GB2760规定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标准。
由于各种抗氧化剂的效能各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两种或多种抗氧化剂复配的方式,以增强其抗氧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GB2760的规定,当抗氧化剂混合使用时,其实际用量与规定最大用量之和的比例不得超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抗氧化剂的安全性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正确使用抗氧化剂不仅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为生产者和经销商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相关知识
天然抗氧化剂,用更健康的方式延长食物保质期
探索天然抗氧化剂对保持食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功效
缓释型二氧化氯食品保鲜剂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食品抗氧化剂
食品抗氧化剂、天然抗氧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食品级抗氧化剂茶多酚
食品添加剂新标准解析与分类详解
食品==你不知道的“抗氧化剂”
食品配料==你不知道的“抗氧化剂”
专业供应现货供应食品级抗氧化剂 茶多酚 含量99% 质量保证
网址: 延长食品保鲜期:抗氧化剂的应用与标准解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0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