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草之精粹,养生命之灵机。中医膏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在中医临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膏方作为中医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亚健康干预、体质调理、疾病防治中的运用备受关注。
【慈禧宫廷医方】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养生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膏方养生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膏方也逐渐成为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标志,深受市场欢迎,并远销海外。在人们崇尚健康的今天,七〇七天然制药源自宫廷医方的大健康产品【长春益寿膏】,让传统名贵膏方飞入寻常百姓家,造福大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
传承精华 寿世济人
宫廷医方“长春益寿丹”,是一款源自清朝宫廷的长寿名方。
1981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等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该书节选了清朝宫廷医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慈禧、光绪两人的医方,诸如长寿、益补、调经、种子等方剂,概予精选收录,并加以客观的评议,其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医学的整理和保存,更能对现代医学有所启示。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共记载10个长寿方、7个补益方。“长春益寿丹”系第一章“长寿医方”之一。清朝人均寿命33岁,慈禧太后于1908年,74岁时在北京去世,慈禧何以如此长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服用长寿补益药物。著名内分泌学家、中西医结合医学家邝安望教授曾评价说,“这些医案方剂大都出自名手,或由大臣使用奏效后,进荐宫中试用有效之良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自光绪六年二月初五,进长春益寿丹方”。也就是在1880年,慈禧大概45岁的时候开始服用长春益寿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长春益寿丹由古方杨氏还少丹、华佗方打老儿丸进退而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长春益寿丹“蜜丸桐子大,初服五十丸,一月后加至六十丸,百日后可服八十丸便有功效,每早空心以淡盐汤送下”。古代梧桐子大小指的是直径6-9mm,50粒称重为12g-16g。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方名长春与西太后住长春宫有关。长春益寿丹大补心、肾、脾、胃四经虚损不足,壮筋骨,补阴阳,久服可以乌发,可以壮神,可以健步,故可治腰痿体倦,神衰力弱。妇女亦可用,服之可暖子宫,泽颜色。”
守正创新 惠及大众
【研发“长春益寿膏”,全国独家生产】膏滋自古就是养生之首选。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汤药和丸子难以储存,达不到最好的药效。而膏滋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它储存时间很长,服用简单,效力温和,便于储存,口感甘饴。因此,七〇七天然制药根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宫廷医方“长春益寿丹”处方组成,继承发扬,传承精华,改变剂型(将长春益寿丹制成煎膏剂),研发生产出【长春益寿膏】。由于中药饮片经过多道工序煎煮浓缩,药物浓度高,药性滋润,且膏方体积小,易存易携,服用方便,相信能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膏方的魅力。
清朝宗室、原全国人大常委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曾说过,余以为倘从宫廷秘方中探源溯流,广征博引地分析研究,推广其成功经验,定可收寿世济人之功。
【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759。
【成 份】天冬、麦冬、熟地黄、山药、牛膝、地黄、杜仲叶、制何首乌、茯苓、人参、木香、柏子仁、五味子、狗脊、花椒、泽泻、石菖蒲、远志(炙)、菟丝子、金樱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骨皮。长春益寿膏共23味药材,涵盖了调整气血阴阳和五脏的多种药物,人参、山药补气;木香理气;熟地黄、制何首乌补血;牛膝活血祛瘀;天冬、麦冬、枸杞子补阴;杜仲、菟丝子补阳,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等。辅料为蔗糖。
【功能主治】补五脏,调阴阳,益气血,壮筋骨;适用于体虚易倦,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注意事项】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贮 藏】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0℃)
【有 效 期】36个月
【执行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WS3-B-3569-98
【起草国家药品标准,保证药品质量】药品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对药品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和生产工艺等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必须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技术准则和法定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颁布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版《中国药典》,并陆续完成了地方标准清理整顿提高工作。2016—2018年,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主持起草了膏方类“五仙膏”国家药品标准,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
——膏方延伸阅读——
◆膏方的历史
膏方的剂型属于中医里的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作为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膏方的历史源流经历了从外用到内治的过程,最初用于外敷治病,可以追溯到前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羊脂类膏剂。《黄帝内经》中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用于外用。随后,膏方的应用逐渐发展为内服外治并用,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乌头膏和猪膏发煎,这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到了晋代,膏方的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南北朝时期,制作工艺进一步形成,隋唐时期内服膏方多称之为“煎”,内服外用皆可之剂才称为“膏”。唐代《千金方》中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中的“煎方六首”。宋代膏方逐渐取代了煎,用途日趋广泛,标志着膏方的发展。金元时期至明代,内服膏方的称谓正式改为“膏方”,标志着膏方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明清时期,膏方的命名和制作更加规范,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例如,明朝的洪基《摄生总要》中的“龟鹿二仙膏”和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还在宫廷中广泛使用,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记载的内服膏滋方近30副。晚清时期,膏方的组方变得更加复杂,用药常常达到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用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施治。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其以上海为甚。
◆膏方的优势
●药味多,多数在20-50味药之间。
●药材省,每味药物的重量相当于汤药每味药每日用量的三分之一。
●加工精,需要煎煮三次并浓缩收膏。
●效力宏,量小力大,特别适合进补。
●口味佳,由补药、健脾胃药、治病药和调味药组成,口感好。
●大众化,中药膏方作为传统的保健和治疗方法,近年来逐渐走向大众化。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适用于体质虚弱者、亚健康状态者以及需要防病治病的人群。膏方因其方便、对症、高效等优点,正成为大众养生新宠。
◆华佗方打老儿丸
因“长春益寿丹”出自有名的打老儿丸,方名益寿表明本方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关于华佗方打老儿丸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年轻女子手持木棒,在路上追打一须发皆白的老头子。过路的人见了,无不愤然。论相貌,那女子无疑是老者的晚辈;即使是夫妻,年轻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难以容忍。但原来,被追打的老者是她的儿子,所谓“年轻女子”,实际已百余岁,只是因长年服用家传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容颜不老,身轻如燕,而她的儿子,屡屡不听她的劝告,拒服她配制的药丸,结果70多岁,变得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为此,她十分生气,常常追打儿子,逼迫他服用药丸。路人因此纷纷请求赐予药丸,“年轻女子”毫不吝啬,将家传秘方一一告于众人。有人将这种药丸称为“神仙训老丸”。此后,“神仙训老丸”名声大振。至汉代,名医华佗却嫌该药尚有缺陷,便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增减了几味药物,突出了该药壮阳滋阴的作用,并改名叫“仙姑打老儿丸”。
相关知识
中国老年健康论坛“传承宫廷医学”分论坛正式举办!
宫廷古法膏滋:探索宫廷膏方的独特魅力!
【科普】五则宫廷益寿膏方
中医揭秘:何为膏滋?乾隆慈禧长寿的膏方养生秘诀
弘扬膏滋文化,助力国民健康
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御品膏方聚焦国人健康
清朝宫廷药膳秘方
膏方为女性健康助力
御品膏方以宫廷医学精华,构筑现代健康防线
御厨三顺:宫廷菜肴中的养生艺术与传承
网址: 宫廷医方传承——“长春益寿膏”努力为健康中国助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1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