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存在,总会有它不得不存在的原因。
题主是因为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看书觉得“自我接纳”能解决,所以才想接纳自己的。
但是,光是问题描述里的“接纳自己”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命题:想努力,也想休息、想依赖别人,也想依赖自己。经常有人会用“存在即合理”,来告诉别人要“适应社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想改变的想法也是一种“存在”,为什么他们的存在合理,我自己的就不是呢?
这也是人们尝试“自我接纳”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多数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否定自己的一部分,来“接纳”另一部分——否定自己表现出的自卑,让自己自信起来;压抑自己想依赖别人的想法,让自己独立起来。这些做法其实只能暂时让自己感到安慰,长期来看对人是有害的。
而我们那些被埋葬的“阴暗面”,因为不见天日,只能寻求别的表达途径。这也会导致我们会在一些时候感到失控,感觉自己不属于自己。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师傅弘忍和尚却说他还不够,原因是:他虽然看到了人人都有成为“菩提”“明镜”的可能,却和“尘埃”(人的烦恼)对立,本质上还是在否定自己。
最后慧能给了一个答案,一个接纳自己的人对自己的态度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没给出办法。而且,人们如果强行模仿这种状态,也会成为一种对自己的精神暴力。
那是因为我们本质上对内心的一些冲突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好采取这种方式生存下去。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如果我们还是无力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结果就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心理咨询会起作用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了解自己的过程里发现别的可能性:
下雨了,孩子想出门,妈妈提醒他“你没带伞”,孩子回答“不,我不想带伞”。
这时候作为妈妈要怎么办?可以强迫孩子听自己的,但是接下来可能会要面对:孩子下一轮反抗,或者是孩子没完没了的依赖。如果放任孩子去呢?他大概率会感冒,作为妈妈会因此很折腾。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听懂孩子和母亲两方面的诉求: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听懂;妈妈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方式可能有问题。如果我们多了解下他们,两种看似矛盾的需求,其实是有和解的可能的。不过多数时候,我们的选择好像是非此即彼的。
所以,我们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不想带伞?”孩子可能会回答“我不想带你平时给我的那把,那看起来太土了”——“那我们换一把吧”“好”。
我们要接纳自己的话,需要听懂自己表现出来的状态以及它们背后的诉求。
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成长环境里是缺乏这样的机会的——由于环境过于严苛,为了调和内心和现实的矛盾(也有自己内化的内在矛盾),只好忽视一部分自己的需求。很多时候,如果了解过一个人,我们可能会发现:ta身上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环境下是非常合适的——面对一个爱打击人的爸爸,孩子通常是不被允许相信自己的,因为自信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极高,但对孩子本身并不关心。孩子可能会既享受这种期待(因为期待≈关心),又对自己被忽视感到愤怒、恐惧,所以常常表现得“志大才疏”(享受想象层面自己的无所不能,而拒绝现实中失败的可能性);在一个勾心斗角的家庭里,孩子爱表达感受可能会是致命的缺点,不过成功适应了原生家庭孩子,平时可能会很难交到真心朋友……类似的情况可以出现在各个层面上。
接纳自己会让自己更真实、自然,却不一定更好——至少没办法符合很多标准下的“好”。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听懂自己那些表象背后的诉求,我们有可能会需要重新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也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承担更多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接纳自己”是个好事,却很少有人做到。
方法有很多,但是绕不开了解自己这条路。也只有这样,人才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活下去,无论接纳、和解与否。
相关知识
什么是自我接纳,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训练——自身要做的四个练习
到底什么是“自我接纳”?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如何做到自我接纳?(深度)
到处在说“自我接纳”你明白什么是“接纳”么?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需要“接纳自己”,那么接纳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接纳自我的几个练习
方法|接纳自我的训练
接纳自我,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网址: 到底要做什么样的练习才能达到自我接纳的状态?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