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健康季#
参考文献:
[1] 王芳. 节气养生的误区与科学调养[J]. 中医养生杂志, 2024, 12(4).
[2] 李明. 不同体质人群的节气饮食调理策略[J]. 食疗与健康, 2023, 9(6).
[3] 张婷. 四季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联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25, 18(1).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更迭不断,每个节气都蕴含着自然的变化规律,也提醒我们顺应时节调整生活方式。很多人听说过“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但真正懂得如何根据节气养生的人却不多。有人觉得喝点姜茶就是顺应夏季阳气升发,有人认为秋天多吃梨就能润肺防燥,其实这些做法未必适合每个人,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老话说得好:“顺四时者,百病不生。”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饮食也不讲究节令,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比如春天一到,气温忽冷忽热,有些人为了“排毒”开始猛吃凉菜,结果脾胃受寒,腹泻不止;夏天天气炎热,空调吹个不停,反而伤了阳气,容易落下风湿病根;到了秋天,本该收敛阳气,有的人却还在大汗淋漓地剧烈运动,耗损过多精气;冬天进补不当,反而加重肠胃负担,引起上火、消化不良。
节气养生不是简单的食疗或锻炼,而是一个系统的调养过程。它涉及起居、饮食、情绪、运动等多个方面。比如立春之后,阳气开始回升,这个时候就应该适当减少衣物,帮助身体适应温暖的气候,而不是一味捂着不出汗。清明前后,湿气重,饮食上要多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像山药、薏米、茯苓都是不错的选择。到了霜降,气温骤降,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腰腹和脚部不能受凉,否则容易引发老寒腿或者关节疼痛。
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对节气养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甚至有些做法存在误区。比如小雪时节,有些人就开始大量进补,以为吃得越滋补就越能御寒,殊不知这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再比如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大,有些人贪凉吃西瓜、喝冰饮,结果第二天就咳嗽不止,甚至引发肺炎。还有些人听说某个食材有保健作用,就天天吃、顿顿吃,结果吃出了慢性疾病,反而得不偿失。
说到这儿,可能你会问:那到底该怎么按节气来调养身体呢?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基本原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春天主升发,要少吃酸多甜,有助于疏肝理气;夏天宜清热解暑,但也不能过度贪凉,以免损伤脾胃;秋天应润燥养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冬天则要藏精固本,注重温补,但也要适度,不能盲目跟风吃补品。
不过,真正的节气养生远不止这些。你知道吗?有些看似合理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在某些节气里并不合适。比如晨练这件事,不同季节起床的时间不一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春天可以早起伸展筋骨,夏天最好避开高温时段,秋天要防止早晚温差过大带来的不适,冬天则不宜过早出门锻炼,以免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情绪调节也是节气养生的重要一环。春天易怒,夏天易躁,秋天易悲,冬天易郁,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原来节气养生这么讲究,那我是不是得请个专家指导才行?其实不然。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完全可以做到科学调理。但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正按照某些节气养生法调整生活,真的适合你吗?有没有可能你做错了却不自知?
节气养生,听起来很玄妙,其实说到底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陷入误区,甚至一些看似“科学”的做法,反而可能伤身。比如很多人一到冬天就认为必须进补,特别是吃些大鱼大肉、羊肉狗肉,觉得这样才能御寒抗冻。其实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本身体质偏热的人,吃了这些温补食材后,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上火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发高血压或者消化系统疾病。
再比如说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喝冰镇饮料、吃凉菜来解暑,这在短时间内确实能让人感觉舒服一些,但如果长期如此,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下降、腹泻腹痛等问题。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些慢性胃病的人,更容易因为贪凉而让病情加重。还有的人觉得夏天出汗多,就应该拼命补水,结果喝水不讲究方法,一次性猛灌大量水,反而可能引起低钠血症,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在某个节气听说某种食物特别“好”,就天天吃,顿顿吃。比如立秋以后,很多人都听说梨可以润肺,于是开始狂吃梨子。殊不知梨性偏寒,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吃多了不仅不能起到养肺的作用,反而可能引发咳嗽加重、腹部冷痛等情况。还有人听说红枣有补气血的功效,就每天泡红枣水喝,结果摄入过多糖分,反而导致血糖波动,甚至诱发肥胖和糖尿病前期症状。
除了饮食方面,运动方式的调整也常被忽视。比如春天阳气生发,不少人觉得应该多活动筋骨,于是开始剧烈运动。但实际上,春天气候多变,忽冷忽热,身体刚从冬藏中苏醒,突然加大运动量,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还可能因为出汗过多而耗损阳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循序渐进,做一些温和的锻炼,比如散步、太极、瑜伽等,既能帮助阳气升发,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秋天则是收敛的季节,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跑步、登山等户外运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早晚温差大,如果不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脚部受凉,很容易引发老寒腿、关节疼痛等问题。而且秋天空气干燥,运动后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造成呼吸道不适,甚至诱发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所以,秋季运动应以舒缓为主,避免大汗淋漓,同时要注意做好热身和保暖工作。
情绪调节也是节气养生的重要环节,但却常常被忽略。春天肝气旺盛,情绪容易激动,有些人控制不好脾气,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火,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肝火过旺、血压升高;夏天心火较盛,人容易烦躁不安,有些人会在高温下情绪失控,甚至做出冲动行为;秋天万物凋零,容易产生悲凉情绪,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倾向;冬天阴寒之气重,人们容易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压抑,也会对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质的人在同一节气中的养生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冬天,阴虚体质的人怕热不怕冷,手脚发热、睡眠差,就不适合吃太温补的食物;而阳虚体质的人怕冷、四肢发凉,就需要适当温补。如果不管自身体质,盲目照搬别人的养生法,不仅起不到调理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节气养生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非常重要。
此外,作息时间也要随着节气变化进行调整。比如夏天白昼长、夜晚短,很多人习惯晚睡晚起,但这对健康并不利。中医讲究“夏养心”,夏季应早起晚睡,但也不能熬夜太久,否则会影响心脏功能。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有助于阳气升发。而到了冬天,自然界进入“收藏”状态,人体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人群,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养精蓄锐。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不要把节气养生当成一种负担。有些人为了追求“完美养生”,搞得自己焦虑不安,甚至连吃饭都要查节气表,生怕吃错东西。其实这样反而违背了养生的初衷。节气养生的本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制造新的压力源。只要你能做到基本的生活规律、饮食均衡、情绪稳定、适度运动,就已经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如果你现在正在尝试按照节气来调养身体,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真的适合我的体质吗?有没有可能我忽略了某些细节,反而让自己变得更累?与其盲目追随所谓的“养生潮流”,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再结合节气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案。真正的节气养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调整。
中医养生智慧源远流长,顺应四时、调养身心的理念贯穿于春夏秋冬的每一个节气之中。从立春的“发陈”到冬至的“闭藏”,24节气不仅是自然变化的节奏,更是我们调节起居、饮食、情志的重要指南。掌握这些节气养生的原则,不仅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更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从容与健康。
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告诉更多人吧,关注本账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
专家文章推荐
晚上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咋回事?医生:不缺钙,建议了解
胃镜活检报告“肠化”?离胃癌还有3步距离
肛门附近长出“小肉球”,别只以为是痔疮,也可能是这2种疾病
相关知识
四时养生智慧:遵循24节气的健康生活指南
24节气喝茶指南:健康饮茶的智慧
24节气养生指南:一年四季的健康小妙招
中医智慧助你健康享瘦
康泽润生《24节气养生》栏目:传承千年智慧 科技赋能养生
揭秘拔罐:中医智慧与养生的深度指南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顺应时节的中医养生智慧
亚健康时代自救指南:中医养生智慧助你重拾生命活力
大寒节气养生指南:五种方法助你健康过冬
中医养生的智慧
网址: 中医养生智慧,24节气指南助你健康生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