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兰大“爱的教育”,为生活而学!

兰大“爱的教育”,为生活而学!

“要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乐享生活

这是我们最想通过这门课告诉学生的。”

2020年,《性与生殖健康》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对课程的创始人李芝兰教授而言

这是她教育生涯中的重要成果

更凝结着她近二十年来全心全意的付出

在这里,性不是羞涩的禁忌,生殖健康也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

相反,它们是学生们探索自我、理解生命、拥抱健康的重要一环

2007年,兰州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加速推进通识教育的建设步伐。“作为有开课条件的学校,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性认知结构,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态度,提高性素质,维护和促进性与生殖健康。”公共卫生学院李芝兰教授在学院的支持下,开始积极筹划、组织课程教学团队,主动申请面向兰州大学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通识选修课,最初课程设置为18个学时。

在课程开设初期,对仅有三人的教学团队而言,无疑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支撑,教学团队犹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每一步都需谨慎再谨慎。没有现成的教材,意味着教学内容需要从零开始构建。“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经过一次次讨论最终敲定的,团队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参与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更多可以补充教授的内容。同学们在课后也常常给我们提建议,告诉我们他们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李芝兰说。

慢慢地,《性与生殖健康》这门课程从18个学时增加到27个学时,再增加到36个学时,在老师们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学生们的反馈建议下,课程内容愈加丰富,涵盖生殖医学、妇女保健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以及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

与此同时,一个心愿在李芝兰教授心中萌芽。“在当时,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出版年限较早,内容深浅不一且各有侧重,不适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因此,李芝兰想要编撰一本系统、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教材,同时也让《性与生殖健康》这门课程更加完善、体系化。“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服务,我希望能有一本教材让学生遇到问题时有处可查,能切切实实帮学生解决问题。”李芝兰说道。

2012年,李芝兰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门课程是通识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泛科普,课程里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和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这本教材必须是对各个知识‘面’的整理和汇集。”谈到这本教材的出版,李芝兰认为最离不开的是课程团队老师们的付出。课程团队的老师们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每位老师负责编撰自己涉及所研究领域的章节内容。“我们团队的老师都特别认真、努力,每个老师写的都是自己最擅长的内容,写完后我们会聚在一起,把每一章节的内容放在投影上一遍遍讨论、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推敲。”

《性与生殖健康》教材封面 受访者供图

这本《性与生殖健康》教材在2015年顺利出版。2023年6月,该教材又结合学生实际问题,在2015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内容进行了修订、补充、完善,完成再版。2024年入选为甘肃省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

在开课的十余年里,《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团队不断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现实需求,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课程安排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力求为学生带来科学严谨的专业知识与更优的课程体验。

课程团队中的党瑜慧老师表示,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倾听着学生们的需求,“正是因为有同学向我们反映,有不少非医学专业的同学选修了课程,他们对生理结构并未进行过系统学习,因此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生理结构’这一章的内容,以帮助非专业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另外,课程内容的改革也与时代发展、学生需求变化紧密相连。党瑜慧受2010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启发,注意到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意识到在课程中增设恋爱与婚姻、人际交流等相关知识的必要性。“相关内容的增设也很快收到了同学们的正向反馈,学生们纷纷写信表达想法,称课堂内容对解决实际恋爱问题有很大帮助。”

在授课形式上,从一开始对课本知识的关注,到如今结合实例和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离不开老师对学生课堂体验的关注。课程团队成员艾世伟老师对此表示,自己讲课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渐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向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保健方法、干预手段等等。

在课程内容方面,李芝兰认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更像是一个“线性”课程,从青春期的生殖健康心理科普,恋爱与婚姻的选择,再到婚后的优生策略学习,都涵盖在课程内容里。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从青春期到老年,性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状态,人们的需求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也符合了李芝兰对该课程实现“为全生命周期服务”特点的期待。

党瑜慧在课堂上讲解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 受访者供图

性健康还取决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会不断塑造性别规范。因此,《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团队还将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纳入课堂内容。可以说,课堂所涉及的知识不仅让学生关注到自身健康,更是提高了学生对自身和家人生命健康的认识。

在教学形式上,课程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和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辅以模具进行讲解,有效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与老师沟通交流。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王仁浩在采访中回忆道,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一堂课是有关女性生育过程的科普,课上老师以科学视频的方式展现了新生儿的生命诞生全过程,“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理论陈述,那个视频让我对生命孕育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女性会承受不少生育方面的痛苦。小时候一直以为生育很容易,其实不然”。

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传授不止于课堂,爱的教育也在课下持续延伸。课后,课程团队各位老师的身边总会簇拥着许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学生们总会请求老师再多拓展一些。老师也将自己的微信和邮箱置于PPT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咨询渠道,帮助不少年轻人解决了大学时期遇到的健康难题。

在当前这个既对“性”话题讳莫如深,又暗含众多“性唤醒”契机的复杂环境中,《性与生殖健康》这门课程为学生们正确认识“性”打开了一扇窗口。

曾经“性”让许多人避而不谈,但自2007年开课以来,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选报这门课。据统计,《性与生殖健康》至今已开设88个班,共有7751名同学选课。在老师们眼中,选择这门课的同学都是勇敢的年轻人。李芝兰说道:“同学们愿意选这门课不仅仅是出于对未知的‘性’的好奇,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一种关切,对未来生活有一种责任感,这份勇气非常可贵。”

为了不辜负每位同学的期待,《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在课堂上认真扮演好老师的角色,普及与“性”相关的健康知识;而在课堂下,他们又化身“知心姐姐”,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们也会帮助女生们回答“痛经怎么缓解”等经期健康问题,帮助男生回答“是否需要割包皮”等生殖健康困惑……

课程团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党瑜慧看来,“生殖保健最主要的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一位已经在兰大毕业,目前在英国留学的学生遇到相关问题仍会向党瑜慧求助。“她当时发现自己身体不适,远在异国他乡十分无助,在药店跟我打视频,她一边给我展示药物标签帮我翻译,我一边安慰她,指导她正确用药。”回忆起往事的细节,党瑜慧依旧历历在目。

作为团队中唯一没有医学背景的老师,艾世伟在加入《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团队的前两年都在一直听课学习。为了讲好这门课程,他从零开始学习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翻阅了大量关于性传播疾病和生殖健康等专业类的书籍。刚开始讲课时,艾世伟有些时候不得不“照本宣科”,但他很快意识到,光讲知识并不足够,还要把知识变成学生“能用、会用”的技巧。“从那时起,我更关注教学生如何实际操作,比如如何预防不必要的伤害、如何有效地自我保护。”他回忆道,“我希望他们不仅只是学到一个知识,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这是更重要的路径。”

2020年,《性与生殖健康》获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这离不开一群充满使命感的老师,他们肩负着“公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汇聚在一起,并将“性”健康教育从兰州大学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

受访者供图

李芝兰和党瑜慧曾多次受邀去云南和甘肃静宁、民勤、兰州新区等地的一些院校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这类讲座都是公益性质的,在她们眼里,教育的价值远比金钱重要,“只要能帮助到孩子们,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多时候,公共卫生的成效是隐形的,但却真实存在,”李芝兰感慨道,“现实中性与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教育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让年轻人不再因无知而做出让人痛心的选择。”

这种无形的成就感正是他们从未停止健康教育的动力源泉。“《性与生殖健康》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课时的3人,到2009年4人,再到2019年7人上课,老师们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妇幼健康的重视,这是《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再回到《性与生殖健康》这门课设立的初衷,老师们希望学生们能理解“这门课不仅是‘为分数而学’,而是为了‘为生活而学’。”正如李芝兰说:“人的性,一定要有人性的光辉。生活中,你要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如何把握人生节奏。性的冲动、性的需求都是合理的,这是生命的自然进程,不必刻意,也不必逃避。希望大家都能创造生活、热爱生活、乐享生活。”

这门课,承载着对学生的关怀,更承载着引导他们走向更健康人生的期许。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思静

责编|彭倩

相关知识

大学为何偏爱体育特长生
谷兰美妆教育集团
大学为何偏爱体育特长生 —中国教育在线
我市各学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爱耳日活动】树立主动健康意识、科学爱耳护耳——特殊教育学院开展第二十六个爱耳日活动
好想谈恋爱?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
浅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论文

网址: 兰大“爱的教育”,为生活而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68220.html

所属分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