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一过,天气越来越冷,火锅、烧烤、冒菜、麻辣烫等美食的“宠幸”频率越来越高,过冬的脂肪越贴越厚,许多人捏捏自己日渐丰腴的小肚腩,痛定思痛开始健身锻炼。
不论你是准备在家跳操,还是去健身房运动,抑或是户外夜跑,为了让自己体会运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作为一名运动萌新,你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01.
给运动一些“仪式感”
在刚刚尝试锻炼时,有的人会想先凑合凑合,如果能坚持运动再买专业装备,但这样随意的开始往往会造成“开始即放弃”。
但还没开始锻炼,就已经买了一堆运动装备,担心被人认为是“差生文具多”?当然不是!
其实,这样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是给予自己积极暗示的心理过程:
我做了充足的准备,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坚持的,并相信自己会喜欢上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挑选颜值单品,别忘了购买保护性的运动装备,这里推荐几个容易被忽视的运动好物:
运动发带
在开始运动后,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不得不频繁抬手擦汗,汗水流入眼睛后还会影响视线,在室外运动时尤其危险,提前准备好一条运动发带,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提升运动的专注度。
运动手套
有的人认为运动手套只有在做力量训练时才需要用到,其实这也是有氧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尤其是在进行跳操、波比跳、俯卧撑的时候,可以增加和地面的摩擦力,避免打滑受伤。对于女生来说,还可以避免手掌磨出水泡和硬茧。
护膝、护踝等护具
如果曾有过膝盖、脚踝等关节的损伤,虽然已经不再疼痛,但并不代表功能性已经完全恢复。建议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护具。
02.
易完成的锻炼内容
很多人在刚开始运动时候总是信心满满,制定了一系列专业丰富的运动内容,例如:天天去健身房报到,一三五有氧、二四六撸铁。
信心满满地开始锻炼,但往往两三天后就败下阵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对于萌新来说,锻炼的重点并不在于是否内容丰富,而是“能否完成”。
如果制定的锻炼计划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那么内心的满足感会得到提升,对下一次锻炼则满怀期待和信心。相反,如果每次的锻炼都无法完成,失望感不断积累,就会逐渐丧失动力。
在正式开始锻炼之前,先了解自己对这项运动的极限标准。举个例子:想要跑步锻炼,不能一上来就要求自己跑个半马,要先确定自己能坚持的最长时间或距离。
一般来说,第一次跑步时,将运动目标设置在35分钟。属于“有一点累,但是坚持一下也能完成”的程度。
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跑35分钟不再觉得困难,再将目标设置在40分钟,半个月后再逐步提升目标,循序渐进……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体能不断提升,突破极限的成就感和目标达成的满足感不断激发运动的热情和信心,自然就不会轻言放弃啦!
此外,每周的训练频率也无需太高,刚开始可以一周2-3次。随着运动时间的增长,再逐步提升至一周4-5次。
不建议一周七天都锻炼,因为人的肌肉和关节都需要时间恢复技能,适当的休息可以让下一次的运动效果更好。
03.
不过分关注体重
许多人选择健身的初衷便是减重,但在开始运动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认知:健身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减重方式,并不是今天动了,明天就能够掉秤。
尤其是对于以前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刚开始运动不仅不会掉秤,还有可能因肌肉增加让体重短暂升高。如果在运动伊始就过分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现实的落差感会让新手逐渐丧失减肥的信心与动力。
在开始运动后,可以记录身体的各项指标,例如维度、体脂率、肌肉含量等等。长期观察动态曲线变化,就会看到自己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例如自己辛苦锻炼了大半年,发现体重没有丝毫变化,先别急着,再看看体脂率是否有下降?肌肉含量是否有上升?身体维度是否有变化?运动的成效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并不会完全体现在体重上。
最后祝愿所有想要运动的新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获得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习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健身前做这些准备 效果飙升!你做好准备了吗?
想要二胎,你做好准备了吗
冬季锻炼,你做对了吗?
第二次怀孕,这些事你做了吗
秋天来袭,你准备好了吗?赶快起身,与秋天健身第一战吧!
快过年了 你的健身年货准备好了吗?
第一次去健身房,你该怎么锻炼?分享一套正确的健身流程
如何通过健身强身健体,你准备好了吗?
超级瘦身瑜伽任你选——你做好准备了吗?
孕妇锻炼:为自然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网址: 第一次健身锻炼的准备,你做好了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6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