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和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对体重管理的认识和技能,进而预防和控制超重与肥胖,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的前移,自2024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起了“体重管理年”活动。该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携手同行”。
为了支持各地有效地进行“体重管理年”的科普宣传,并构建一个有利于体重管理的社会环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心制作了四张宣传海报,包括一张主海报和三张系列海报。这些海报旨在为各地区的推广宣传提供有力的支持。
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
海报下载地址: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6/aba526154a9a4537a57a3c1e2e63c7d1.shtml
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贯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相关指导思想,我们特此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现象,为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此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共同推出,现予以印发,请各级单位务必认真执行。
2024年6月6日
体重状况与个体健康紧密相连,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等慢性病的显著风险。据统计,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日趋严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为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执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相关任务,同时推动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体重管理年”活动应运而生。现特制定此实施方案,以指导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2024年开始,我们致力于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广泛建立起支持体重管理的环境,显著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同时,力求使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氛围,并期待部分人群的体重异常状况能够得到切实改善。
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
(一)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权威部门应加强体重管理相关信息的编制与发布,包括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指导原则以及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要点等,同时完善相关标准。此外,还需开发适合居民的体重管理工具,提升公众对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的认知,推广健康理念,如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以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和管理体重,消除认知误区,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将体重管理科普宣教活动延伸至家庭、社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场所,以扩大覆盖范围。利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有效应对如“小胖墩”、“节日胖”等体重问题。
(三)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组建更专业的体重管理专家团队,并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保健医生参与科普工作。同时,提升社会健康指导员等志愿者的宣传指导能力,收集并推广体重管理或肥胖防控的典型做法和特色实践。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升体重管理整体效能
(四)构建支持性社会环境。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理念,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可配备体成分仪。拓展健康小屋的社区覆盖,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和健身器材等设施。加强健康单位建设,为单位员工提供健身设施和条件。推进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的建设,校园内禁止销售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校内和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组织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如“万步有约”健走大赛和“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行动。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结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同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和小程序,方便人们随时监测和管理体重变化。
(五)突出家庭在体重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范畴。以家庭为单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体重的理念,实现“三知一管”目标,即了解健康体重标准、掌握自身体重变化、熟知体重管理方法,并科学地进行自我体重管理。家庭成员应定期测量体重,相互提醒和监督,掌握科学的烹饪技巧,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从而降低家庭肥胖的风险。
(六)利用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及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体重管理能力和科普水平,完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考核体系。制定并推广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营养与运动指南、慢性病患者食养手册、肥胖症诊疗规范等技术文件,以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鼓励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范畴,为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指导。此外,还应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体重管理技术指导和健康咨询活动。
(七)利用中医药技术支撑体重管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及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在内的中医药保健指导。研究制定妇女、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治未病干预指南。
(八)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利用体重管理新技术和成果,引导企业研发体重管理新产品。推动食品加工向营养化转型,合理降低加工食品中的油盐糖含量。同时,开展学校和餐饮业合理膳食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解读食品营养标签的能力。促进体育健康产业创新,丰富科学锻炼方法和器材,结合数字科技评估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精准提升体重管理水平
(九)强化孕产妇体重管理。针对孕产妇,我们需加强其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及身体活动指导,旨在提升生殖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应推广应用我国的孕期增重标准,同时辅以孕产妇营养保健服务指南。此外,还需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的建设,并提供专业的营养保健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孕前体重适宜、孕期合理增重,并有效管理孕产期的营养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
(十)关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我们将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全国城乡的06岁儿童提供规范的健康服务,包括科学育儿咨询指导、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以及运动(活动)指导等。这些措施旨在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十一)重视学生体重管理。我们强调父母在儿童健康教育中的首要责任,并致力于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如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同时,将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加强学校医务室的体重管理能力,并提供合理的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学生,我们将采取个性化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等,以帮助他们实现健康的体重管理。
(十二)加强职业人群的体重管理。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档案,鼓励定期为职工进行体检,以便全面评估其体质状况。同时,应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倡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工作方式,并开展诸如“职业健康达人”评选等活动,以丰富职工的体育健身活动,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
(十三)关注老年人的体重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积极学习老年人体重管理的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以此提高家庭健康养老的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关于选择合适餐食、坚持适当运动以及维持适宜体重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定期为老年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综合干预指导,以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并减缓其身体机能的衰退。城乡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及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也应被鼓励和支持开展老年人体重管理教育。
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升体重管理整体效能
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精准提升体重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虽有所改善,但超重和肥胖问题却愈发严峻。体重异常,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已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等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改善。
为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减少肥胖等问题导致的慢性病发病率,我们联合了16个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为期三年的努力,广泛建立支持性环境,显著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进一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氛围,并期望能改善部分人群的体重异常状况。
2《实施方案》中具体提出了哪些措施来推动体重管理?
《实施方案》详细阐述了五个关键领域的措施,共计十五条。首先,它强调了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这包括强化科学指导,创新科普形式,以及提升科普能力。其次,方案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提升体重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涉及到营造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的作用,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服务模式,以及利用中医药技术等。此外,方案还提出要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针对不同人群如孕产妇、婴幼儿、学生等制定分类措施。同时,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以充分利用数据。最后,方案强调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必要性,致力于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和技术。
相关知识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全面解读与实施指南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解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宣传海报及实施方案
绿瘦解读:《“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附解读)
安徽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内容是什么?
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附活动实施方案)
16部门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卫健委解读
学生、职业人群这样管理体重!“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印发
网址: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全面解读与宣传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2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