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3月4日,世界各地共同关注一个日益严峻的话题:肥胖。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的超重率已达到34.3%,肥胖率也已攀升至16.4%。这一切,无疑让人心头一紧。肥胖不仅增加了诸多健康风险,更有可能悄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隐形杀手’。因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刻地了解肥胖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如何科学减重。
超重肥胖的标准:你的身体“亮红灯”了吗?
BMI:体重指数的“黄金标尺”BMI(Body Mass Index)是评估体重是否合适的重要工具,其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 身高(m)²。凭借这一简单的公式,我们能够快速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体重标准。
在中国, BMI的标准分为几个区间:
BMI(Body Mass Index)是评估体重是否合适的重要工具,其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 身高(m)²。凭借这一简单的公式,我们能够快速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体重标准。
在中国, BMI的标准分为几个区间:
正常范围:18.5 ~ 23.9 超重:24.0 ~ 27.9 肥胖:≥28然而,单纯依赖BMI来判断体重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BMI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身材健美的运动员虽然BMI高,但体脂率往往较低;而看似正常的体重却可能隐藏着“隐形肥胖”的风险,体脂超标却不易被察觉。
腰围:内脏脂肪的“警报器”除了BMI,我们还可以通过腰围来判断自身的健康风险。根据最新的健康标准,男性的腰围如果超过90厘米,而女性则超过85厘米,便被视为中心性肥胖,意味着内脏脂肪的堆积。这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腰围的监测同样至关重要。
除了BMI,我们还可以通过腰围来判断自身的健康风险。根据最新的健康标准,男性的腰围如果超过90厘米,而女性则超过85厘米,便被视为中心性肥胖,意味着内脏脂肪的堆积。这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腰围的监测同样至关重要。
肥胖并非单纯的外观问题,它往往伴随一系列潜伏的健康风险,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多米诺效应”。以下是肥胖可能引发的几种主要健康问题:
心血管系统
肥胖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中风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高血压的风险甚至可能增加5倍。
代谢疾病
肥胖将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了三倍,超重者的血糖控制相对更加困难。
癌症
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与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多种癌症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呼吸与睡眠问题
肥胖患者易患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呼吸困难,从而增加猝死风险。
骨骼与关节的负担
骨关节炎的风险随着体重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关节的压力会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心血管系统
肥胖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中风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高血压的风险甚至可能增加5倍。
代谢疾病
肥胖将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了三倍,超重者的血糖控制相对更加困难。
癌症
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与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多种癌症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呼吸与睡眠问题
肥胖患者易患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呼吸困难,从而增加猝死风险。
骨骼与关节的负担
骨关节炎的风险随着体重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关节的压力会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根据数据,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相关,恐怕俨然成了我们健康的“万病之源”。
科学减重:避开误区,牢记4大原则!
原则1:合理膳食——吃对才能瘦
主食:选择全谷物,避免精米和白面,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蛋白质:优先选择鱼、虾、鸡胸肉及低脂奶等优质蛋白,可以帮助增强饱腹感。 蔬果:多样化摄入,选择低糖的水果,避免如榴莲、荔枝等高糖品种。 控油盐糖:盐每天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添加糖建议不超过25克。原则2:运动——有氧+抗阻双管齐下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是减重的最佳方案。
每周坚持有氧运动5天,如快走、慢跑或骑行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抗阻训练每周进行2至3天,如深蹲、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肌肉,提升基础代谢率。原则3:目标合理——拒绝“月瘦20斤”
急功近利的减肥往往事倍功半,健康的减重以每月2-4公斤为宜。保持减重速度适中,有助于减少反弹的风险。
原则4:长期管理——生活习惯是关键
睡眠:每天保持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熬夜不仅影响身体机能,还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发胖几率。 心理调剂:压力会引发情绪性进食,保持积极心态对减重至关重要。为了有效防控肥胖问题,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行动:定期监测自己的BMI和腰围,及时发现超重或肥胖现象,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医疗机构:推广多学科体重管理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方案。 政策支持:加强健康饮食的宣传,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负面影响,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今天,大家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量测你的BMI和腰围,判断是否超标。 制定一份本周的健康食谱,参考国家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 约上家人或朋友,今晚开始30分钟的快步走计划!别让肥胖偷走你的健康,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肥胖问题,教育周围的人,创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END
撰写:慢性病防制所运聃阳 | 初审:王博 | 复审:王丹阙英男 | 终审:陈悦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