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祖国大江南北几乎都有吃年糕的习俗。
人们在春节时吃年糕,不仅是因为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寓意好。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有“财源滚滚来”的寓意;年糕谐音“年高”,有“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寓意。所以,古人赋诗夸赞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春节关于年糕的来历民间有两个传说:
1
展开剩余 70 %
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作“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严冬季节它就下山进村吃人吃牲畜,百姓不堪其苦。
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条揿块放在门外。“年”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饥,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也就不再伤害人畜了。
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就传了下来。
由于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是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为“年糕”(谐音)了。
2
另一个传说与伍子胥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攻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吴王自以为高枕无忧,天天摆宴庆贺。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告诉随从:“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等可去城下掘地三尺取粮。”
新国王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百姓按照伍子胥当年所嘱纷纷掘城取粮,渡过了难关。
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这就是年糕形状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年糕因产地不同做法有别,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年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红龟糕等。
年糕还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有蒸、炸、片炒、汤煮四种。
春节期间,全家人团聚一堂,品尝着年糕,会给节日增添无限的乐趣,同时,也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刘洪宇/文
美术编辑 赵阿曼
【健康过节】餐桌多点“绿” 天天增活力
【健康过节】糖友“四慢”要谨记
【健康过节】聚会饮酒当心双硫仑反应
拜
个
早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