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成为瘦子的6个好习惯,你能做到几个?

成为瘦子的6个好习惯,你能做到几个?

在现代社会,健康的体重管理成了众多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渴望拥有易瘦体质,却不知从何做起。其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打造易瘦体质。下面就来看看这6个能帮你成为瘦子的科学习惯。

控制食量,别吃太撑

肥胖很大程度上和长期热量摄入超标有关。好多人吃饭习惯吃到撑,这样胃容量会慢慢增大。研究显示,长期过度进食,胃弹性纤维被拉伸,胃容量几年能增加20%-30%,饭量也跟着增加,摄入更多热量,最后就胖了。

瘦子都懂“饭吃八分饱”的道理。胃里食物八分饱时,大脑能收到饱腹信号,就可以停止进食。这既能保证身体有足够营养,又能控制热量。正常成年人一顿正餐,热量控制在400-600千卡左右就行。控制食量能避免热量过剩,为保持体重打好基础。

细嚼慢咽,别吃太快

进食速度和体重管理关系紧密。快速进食的人,大脑接收饱腹信号不及时,常常不知不觉就吃多了。一般快速进食者每餐5-10分钟,细嚼慢咽者能吃到20-30分钟。

瘦子吃饭不紧不慢,每口食物都充分咀嚼20-30次。这样食物能和唾液充分混合,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碳水化合物,减轻胃肠消化负担。而且细嚼慢咽能让味蕾更好感受食物美味,大脑准确接收饱腹信号,避免热量超标。数据显示,细嚼慢咽者每餐热量摄入比快速进食者低10%-15%。

早睡别熬夜,调节激素

熬夜对体重影响很大。人熬夜时,激素水平改变,饥饿素分泌大增,瘦素分泌减少。连续熬夜一周,饥饿素水平可能上升18%,瘦素水平下降20%,人就特别想吃高热量食物,肥胖风险增加。

早睡的人,生物钟正常,激素分泌平衡。成年人每晚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每提高5%,每天多消耗100-150千卡热量。良好睡眠还能让新陈代谢旺盛,抑制脂肪堆积,维持健康体重。

饭前喝点汤,少吃点饭

饭前喝汤和饭后喝汤对体重管理影响大不一样。饭前适量喝100-150毫升汤,能湿润口腔和食管,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还能占点胃容量,增加饱腹感,吃正餐时自然就少吃了。

但饭后喝汤会撑大胃容量,身体本来热量够了,又额外摄入汤里的热量。比如一碗200毫升的排骨冬瓜汤,大约有150-200千卡热量,饭后喝很容易热量超标。所以养成饭前喝汤、饭后不喝汤的习惯,能控制热量,养成易瘦体质。

饭后别吃零食,控热量

不少人发胖不是三餐不合理,而是零食吃太多。像薯片、饼干、巧克力这些常见零食,大多含有大量油脂、糖分和盐分。一包100克的薯片,热量高达500千卡左右,差不多是一顿正餐的热量。

瘦子饮食习惯很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饭后很少吃零食,这样就避免了零食带来的多余热量。要是两餐之间饿了,可以选苹果、黄瓜这些低热量、高纤维的健康零食,既能缓解饥饿,又不影响体重。

坚持运动,塑造易瘦体质

运动对体重管理特别重要。胖子体重基数大,运动时容易气喘吁吁,运动积极性低。而瘦子大多爱运动,身体活动量大。

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像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能有效燃烧脂肪、消耗热量;再搭配2-3次力量训练,比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能增加肌肉量。肌肉新陈代谢比脂肪快3-5倍,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多消耗30-50千卡热量。长期坚持运动,能消耗多余热量,塑造好身材,打造易瘦体质。

延伸知识:肠道菌群与体重管理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体重管理中作用重大。人体肠道里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受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

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营养,调节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一些有益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能给肠道细胞供能,还能调节食欲和脂肪代谢。但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大量繁殖,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能量代谢紊乱,就容易发胖。

研究发现,肥胖人群和瘦子的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肥胖人群肠道内厚壁菌门比例相对较高,拟杆菌门比例较低。厚壁菌门细菌分解多糖能力强,会让人体从食物中获取更多能量,增加肥胖风险。

改善肠道菌群的方法有不少。首先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给肠道有益菌提供营养,促进它们生长繁殖;其次要避免滥用抗生素,不然会破坏有益菌生存环境;另外,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也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像酸奶、泡菜含有益生菌,洋葱、大蒜、香蕉里有益生元。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成为瘦子的 6 个好习惯,你能做到几个?
成为瘦子的7个好习惯,你能做到几个?
持续变瘦的6个习惯,你做到几个?
持续让身材变瘦的6个习惯,你做到几个?
瘦子的16个健康生活习惯,你做到了几个
成为瘦子的8个好习惯
女孩子必备的16个好习惯,你做到了几个
瘦子的11个健康生活习惯,你做到了几个
养成易瘦体质的6个方法,看看你能做到几个?
成为瘦子的9个习惯,养成易瘦体质!

网址: 成为瘦子的6个好习惯,你能做到几个?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