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在教学中紧密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诉求,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拓展学生心理视野、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并最终达到,学生可在一定压力情境中认知自我,调适自我,鼓励自我;并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恐慌、不回避、理性对待,坚持信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二、课程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目标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及阶段常见心理困扰类型,进行知识目标设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危机应对教育。如,走进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应对、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能力目标:基于知识目标的达成,通过课堂学习及相关教学实践,使大学生具备心理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如,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压力应对、情绪管理、人际管理、学会爱与被爱、自我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生涯指导等。
3.素质目标: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应对危机的意识,培养“德技兼修”具有当代大学生典范的人才队伍。
三、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以“信息化教学”为依托,主要采用“翻转课堂式”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具体表现为:
1.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2.主题讨论或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学主题或案例展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或巩固知识。
3.现场教学法。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进行主题教学。
4.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
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学生要积极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5.自主学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
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6.认知行为训练法。适宜条件下在室内或室外开展行为训练教学活动,方式为心理团体辅导。其原理为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中选用雨课堂﹑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选用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资料、课外科普读物、心理量表,心理资源库等来充实课堂内容。利用“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问题导向,及时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教学方式由以往单一教的模式向师生共同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单纯理论式的吸收向学生个体实际生活应用的转化。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依据高职高专“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21)、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西安 201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 2019)为蓝本进行设置。其中,根据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与具体要求,结合我院教学实际和学生群体心理特点进行重点专题内容确定。同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心理事件作为临时性辅助教学内容,开设辅助专题。
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知识单元
心理学心理健康概论
1.授课对象: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2.授课安排:①课堂授课,一年级两个学期;二年级两个学期。
3.授课学时:①课堂授课,每学期8学时,合计4个学期,共32个学时。
4.辅助专题设置: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及学院要求,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突发性的心理事件作为临时性辅助教学内容,开设辅助专题。
网络心理健康
能力单元
适应性培养
学会学习
情绪管理
人格塑造
人际管理
择业心理
压力(挫折)调节
心理咨询,学会自助
认知自我,发展自我
心理危机与应对方法
素质单元
学会爱与被爱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五、课时安排
教学对象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授课重点
学时安排
授课形式
1年级
1学期
知识单元
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概论
1.心理学在人们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2.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自我甄别
2
课堂
授课
2
能力单元
心理咨询,学会自助
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学会求助
2
适应性培养
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2
认知自我,发展自我
自我意识的建立,暨“我是谁”
2
1年级
2学期
知识单元
网络心理健康
网络成瘾预防与健康网络心理培养
2
能力单元
学会学习
学什么,怎么学
2
人格塑造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2
情绪管理
大学生情绪特点与常见负面情绪的调节
2
2年级
1学期
能力单元
心理危机应对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方法(心理正常异常的鉴别、常见心理问题鉴别与应对,如抑郁症性心理问题或抑郁症)
2
课堂
授课
人际管理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团队协作与管理
2
素质单元
学会爱与被爱
1. 性及恋爱心理;
2. 失恋心理调节
2
生命教育
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
2
2年级
2学期
能力单元
压力(挫折)调节
大学生就业压力(挫折)及其应对方法
2
择业心理
职场适应;职场心理
2
择业心理
基予自我角色的职业规划
2
素质单元
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学校,社会,国家
2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必修考查科目。考核方式如下:
1、考核形式:学期考核。具体考核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优点在于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纳入全程化考核范围。
2、成绩评定:
① 课堂授课--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课后理论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40%+期末考核成绩(心得体会、主题答辩)60%构成。
考核量化表
考核方式
项目
主要观测点
评价主体
分值
项目得分
形成性考核
课后理论作业
作业完成
教师
100
成绩×10%
出勤情况
心理活动表现
教师
100
成绩×10%
旷课达三次
教师
0
课堂表现
课堂互动
教师
100
成绩×20%
总结性考核
期末考核
心得体会 、主题答辩
教师
100
成绩×60%
七、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选用:
单慧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2021
杨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
王晋江、王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
2.参考书目:
⑴ 徐俊冕.心理疾病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⑵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⑷ 林崇德.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⑸ 黎文森,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⑹葛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⑺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洪兰(译);真实的幸福.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7.
⑻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徐红 (译);积极心理学.群言出版社,2010.
⑼林永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0)王晋江,王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
编制:思政部
审核:思政部 二〇二一年九月五日
相关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试用稿)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样例分析及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简介
《健康教育》(中职)课程标准.docx
网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