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这天热得人喘不过气,喝了好几瓶冰水,肚子反而胀得难受!” 办公室里,小李一边擦汗一边抱怨。夏日高温,不少人靠冷饮降温,却常常越喝越不舒服。其实,老祖宗留下的自制消暑饮品,才是健康又养生的降温良方。从苦瓜汁到绿豆汤,这些天然饮品不仅能驱散暑气,还藏着中医的智慧。
夏日消暑不用愁
一、被忽视的夏日 “清凉宝藏”
(一)小王的意外发现
25 岁的小王是个 “冷饮控”,去年夏天每天喝冰镇饮料,结果频繁腹泻、浑身乏力。后来,他尝试用中医推荐的鲜藕汁代替冷饮,几天后,肠胃不适竟缓解了不少。这让他感叹:“原来传统饮品比冷饮管用多了!”
(二)夏日饮食的 “中医智慧”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较重,人体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此时,选择性味相宜的自制饮品,既能消暑解渴,又能调和身体阴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顺应季节特性饮食,才是养生之道。
自制夏日消暑饮绿豆薄荷汤
二、4 款经典饮品,喝出夏日健康
(一)苦瓜汁:苦尽甘来的 “消暑圣品”
功效解析:苦瓜味苦性寒,归心、脾、肺经,有清热泻火、明目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苦瓜中维生素 C 含量是番茄的 7 倍,其中的苦瓜皂苷还能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
制作技巧:将苦瓜洗净去籽,切成小块,加入适量凉白开榨汁。怕苦的人可加半勺蜂蜜,冷藏后饮用,口感更佳。
饮用提醒:苦瓜性寒,脾胃虚寒者(如经常腹泻、手脚冰凉)、孕妇及经期女性不宜多喝,每周 1 - 2 次即可。
(二)鲜藕汁:清热解烦的 “天然良药”
中医解读:鲜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本草纲目》记载其 “主热渴,散留血,生肌”。鲜藕汁能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尤其适合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者。
简易做法:鲜藕去皮切片,加少量水用榨汁机打成汁,过滤后可加冰糖调味。也可将藕片与红枣、莲子煮汤,既解暑又补气血。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可将藕汁加热后饮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添加。
(三)冬瓜茶:利水消肿的 “夏日轻体饮”
养生价值:冬瓜味甘性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能利尿消肿、清热降火。对于水肿型肥胖、小便短赤者,冬瓜茶是不错的选择。常喝还能改善夏季皮肤长痘问题。
家庭自制法:冬瓜带皮切块,加少量冰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0 分钟,放凉饮用。怕麻烦的人也可购买无添加的冬瓜茶包冲泡。
饮用禁忌:冬瓜有利尿作用,尿频者不宜大量饮用;体质虚寒者可加入两片生姜中和寒性。
(四)绿豆汤:家喻户晓的 “消暑明星”
传统智慧: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是夏季最受欢迎的消暑饮品。《本草汇言》称其 “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对中暑、上火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煮制秘诀:绿豆提前浸泡 2 小时,加适量水煮至开花。想增强解暑效果,可煮至绿豆刚熟时关火;若追求清热效果,可煮至绿豆软烂。
适宜人群:绿豆性寒,低血压、体质虚寒者及经期女性少喝;可加入红枣、陈皮调和寒性。
三、夏日饮法有讲究,避开这些误区
(一)冷饮并非越冰越好
过度饮用冰镇饮品,会刺激肠胃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建议饮品温度控制在 10 - 15℃,且一次饮用不超过 200 毫升。
(二)并非人人适合所有饮品
不同体质对饮品的需求不同:
热性体质:适合苦瓜汁、绿豆汤等寒凉饮品;
寒性体质:可选择加热后的鲜藕汁,或在冬瓜茶中加姜片;
痰湿体质:冬瓜茶、荷叶茶有助于祛湿。
(三)不能替代正常饮水
消暑饮品不能代替白开水,每天仍需保证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分摄入。同时,避免空腹饮用饮品,以防刺激肠胃。
四、创意延伸:让传统饮品焕新活力
(一)饮品混搭新体验
苦瓜柠檬饮
苦瓜柠檬饮:苦瓜汁与柠檬汁 1:1 混合,加薄荷叶,酸甜解暑;
冬瓜绿豆汤:将冬瓜与绿豆同煮,清热利水效果加倍。
(二)四季皆宜的改良版
冬季可将绿豆汤改为红豆汤,加入桂圆、红枣,暖身又滋补;春秋季饮用莲藕百合汤,润燥又安神。
五、结语:把健康 “喝” 进夏天
绿豆汤解暑
从爷爷辈用绿豆汤解暑,到现代人追捧网红冷饮,传统饮品的养生价值不该被遗忘。这个夏天,不妨动手制作一杯苦瓜汁或冬瓜茶,在感受清凉的同时,体会中医 “药食同源” 的智慧。你最喜欢的夏日饮品是什么?评论区分享你的独家配方,点赞前 3 名送《四季养生食谱大全》电子版!关注我,解锁更多实用养生知识,让每个季节都喝出健康。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夏日清凉茶饮推荐,消暑又养生
酷暑夏日喝什么汤好 4款清凉汤品消暑养生
夏季健康饮品:自制清凉饮品,消暑又健康
夏日必备!6款自制养生茶,清凉解暑又美容
夏日清凉饮品自制指南,健康又美味
夏日必备9款自制水果养生茶,清凉解暑
夏日7款饮品消暑又减肥
夏日6款饮品,清凉又健康
9款夏日解暑饮品,让你清凉一夏
夏季防暑降温:自制三款清凉茶饮推荐
网址: 夏日消暑不用愁!4款自制饮品,清凉又养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