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严禁‘拖堂’挤占学生课间时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中,这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将成为广西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新标准。(8月27日 广西云-南国早报)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等具体要求。这一政策不仅将体育课提升至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的课时地位,更以制度刚性试图扭转长期以来“重文化、轻体育”的教育倾向,值得充分肯定。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缺乏相应的资源配套与科学的评价机制,体育课仍可能沦为另一种形式化的“课表装饰”,难以真正实现增强学生体质、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将体育课正式纳入每日必修,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制度呼应。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频亮红灯,近视率攀升、体能下降、肥胖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背后往往与学业压力挤压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体育教学边缘化密切相关。广西此次以明文规定保障体育课时,甚至明确“严禁拖堂挤占课间”,正是试图从源头上重建校园体育文化,回应“健康第一”的教育本质。这一政策背后,是对教育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的制度纠偏,旨在让运动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可有可无的调剂。
然而,政策善意要落地为实际成效,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师资与场地资源的短缺。许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和薄弱学校,本就面临体育教师编制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运动场地有限等问题。若盲目追求“每天一节体育课”而忽视师资培训与基础设施投入,可能导致体育课变成“放羊课”或“口令课”,内容单调重复,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甚至因缺乏专业指导增加运动伤害风险。因此,必须同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优化师资招聘与培训机制,探索校际资源共享、社会体育力量进校园等多元途径,才能真正让每节体育课“有质有量”。
此外,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若仍以简单的“跳绳次数”“跑步速度”作为评价标准,甚至出现为应付检查而造假数据的情况,体育教学难免滑向“应试体育”的歧路。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习得或体能达标,更在于培养团队协作、挫折耐受力、规则意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当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进步幅度、健康行为养成,甚至探索将体育精神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而避免体育课陷入新的功利化陷阱。
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的深化需要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是否愿意让孩子花更多时间在运动场而非培训班?学校能否顶住升学压力坚持体育优先?这些深层问题不解决,体育课仍可能沦为“表面功夫”。因此,在制度推进的同时,应加强舆论引导,让社会认识到:体育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习效率,更关乎孩子一生的健康底色与精神气象。
广西此次将体育课推向与主科同等地位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制度尝试。它以一种不容回避的刚性方式,重申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有价值。然而,课表上的“一节”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改革能否真正落地生根,不流于形式,取决于三大关键支撑:资源投入是否到位,评价体系是否科学,以及教育观念是否真正转变。唯有在这些方面同步推进、持续发力,体育课才能从“被动安排”走向“主动热爱”,从课时数量的达标走向育人质量的提升,最终让广大青少年在运动中茁壮成长,真正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育人宏愿。(宋谋春)
相关知识
广东实施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
集思录丨体育课“天天见”落实是关键
走进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
体育课“天天见”如何落地见效
关注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 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如何让体育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新课改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教育 报道反响 体育课“天天见”如何落地见效—— 探访江苏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开展情况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要将“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体育运动成为孩子的健康必修课——2023年青少年体育工作关键词
网址: 广西教育新政:体育课告别“走过场”,关键还在“真落实”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