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虽不执著于身,但视身为道本。佛家养生,注重以修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解脱,完成人格的清净圆满,促成生活的和谐自在,成就心灵的安详明慧,拥有人生的福乐功德。从出世法而言是“修道”,从入世法而言即“养生”。“慈悲喜舍,利乐同事”,是佛教精神的基本理念,也是佛教养生的前提态度。予人快乐曰“慈”,拔人出苦曰“悲”,这是佛家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慈悲为怀”与儒家“仁者寿”相通。
慈悲者心平气和,心安理得,能与人与物和谐相处,使身心处于极佳状态,自能促人长寿。“喜”,要悦乐而不恶死,对生死坦然,生亦乐,死亦乐。佛家所谓“涅槃生死等空花”,是何等的大境界大胸襟!顺逆荣辱,不改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舍”,舍掉自我的种种私心杂念、妄想烦恼,佛家讲“万缘放下即见性”,“放下心来,便是真修”。“舍”,还指舍济人,舍己为人。“利”,即利人利己。“同事”,即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为善,共同致力于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事业,这体现人生观。养生不是孤立的,而与社会,乃至整个人生息息相关。
一、从“心”开始
首先, 佛教养生观要求从“心” 开始。这抓住了养生的根本。修心, 与道教的修德养性有许多共同之处。佛教十分讲究四大戒条——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换成今天的话说, 就是在修习禅定之前乃至修习禅定之后, 都必须清净心灵、弃恶行善、约束行为、涵养道德, 使人具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博爱胸怀。
1.修心养性
佛教与道教一样, 十分讲究炼心修性, 但是与道教又有很大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禁欲” 和“来世幸福” 上。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只是各人修行的深浅而决定其所达到境界的高低。只有当“无量烦恼悉除灭已, 佛便现前”。佛教中的“佛”, 是指具有大智慧且心身自在的人, 也是佛教徒修证的最终目标。佛教认为, “人性本净”, 因此, “万法在自性”。在世界面前, 众生之本原心性是平等的。“譬如雨水, 不从无有, 元是龙能兴致,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 有情无情, 悉皆蒙润, 百川众流, 却入大海, 合为一体, 众生般若之智, 亦复如是。”
要炼好心修好性, 就必须放下一切而不离一切。如唐代净觉禅师说的:“真如妙体, 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 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 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起, 权住涅槃之处。故知众生与佛性, 本来共同。以水况冰, 体何有异? 冰由质碍, 喻众生之系缚;水性通灵, 等佛性之圆净。” 在这里, 净觉禅师要人们像冰释成水一样, 挣脱“质” 的障碍, 以求得“心净”、“圆净”, 让心性清净, 以证佛道。佛门高僧慧能发展了前世的炼心修性理论, 提出了“心修” 学说, 即“我心即佛”。他说: “我心自有佛, ……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 佛心见者, 只汝自心。”这与庄子的“心斋” 是同工异曲的。为了达到“我心即佛”的炼心修性境界, 他进一步提出: “心是地, 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 性去王去, 性在身心存, 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2.广行善事
佛教崇尚“善”, 这点与道教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善” 是炼心修性的根本。慧能大师提出: “心地但无不善, 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 念佛往生难到。” 慧能大师不但在理论上阐述了炼心修性, 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内调心性, 外敬他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佛教认为将“心” 与“性” 修好了,就能得“道” 成“佛” , 从而健康长寿, 大智大慧。
佛教教义中强调的“广行善事”, 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助人为乐。时时先人后己, 助人为乐, 那么, 情性也就在无形中被陶冶了, 心胸也就自然而然地开阔了, 私欲、陋习也就没有萌生的机会了, 人的品德就在助人为乐中得到了修养。“静” 能使人心洁意纯, 也就是说, 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涵养人的道德。炼心修性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做到“相离无念”,就是让心性“灵空” , 从而实现“万象有而非有, 一心空而非空” 的修持境界。
3.涵养心胸
炼心修性, 首先要修养出一个好的道德情操来,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 才有可能修习出一副好的心性。怎样才能使人修养出一个好的品德呢?陶冶性情, 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我们注意, 时时保持意静神宁, 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 这样, 喜、怒、忧、思、悲, 恐、惊人性七情就不会妄动了,人体的气机也就自然畅和, 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开阔心胸,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 都要泰然处之, 不可耿耿于怀, 要做到心胸无时无处不“坦荡荡”,“大肚能容容天下最难之事”,乐观开朗, 知足常乐;克除私欲,私欲是阻碍人心性修养的桎梏, 克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根治陋习,人的习性有好有坏, 好的习性利人利己, 被誉为美德, 而坏的习性损人也损己, 是炼心修性的一大障碍, 必须根治;助人为乐, 是一个人具有高尚品德的衡量器。
二、内修调养
佛教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修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 通过修身, 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
1.内修
内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门的坐禅, 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 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 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 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入定, 由定而慧, 最终修得正果。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 由于其义理深奥, 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
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 尤重礼佛, 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 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 由于其接近白话, 易于掌握, 很受欢迎。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 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 必须做到“备六项” 、“调五事”、“弃五盖”。
2.备六项
备六项是进行禅定修习前的基础。分述如下: ①持戒清净。戒者, 佛门的道德规范及修习者应遵守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面:戒杀生, 戒偷盗, 戒邪淫, 戒妄语。②衣食俱足。修习禅定,必须是衣食无忧, 这样才能安心修禅, 不为生活所发愁, 当然出家人要有衣食供养。③闲居静处。修习禅定的地方, 最好是昼无人、夜无声之安静之处,最好是要远离野兽虫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 同时要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当然, 所谓“大隐隐于市”, 只要心静意诚, 在闹市区同样也能修习禅定。④断诸杂务。修习禅定,必须要心静, 修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断掉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物, 尽量将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完, 了结杂务心事, 使心净意纯, 专心修禅, 这样才能很好地入定。⑤少欲知足, 修习禅定, 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 这是修禅的一大障碍。知足常乐, 是修禅的最佳心态。⑥近善知识。修习禅定, 最终目的是生“慧” , 而要使人获得大智大慧, 就必须亲近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士。
3.调五事
修禅之初, 调“五事” 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分述如下: ①调饮食。修习禅定, 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过饱, 不食不干净、不宜食之物。“食若过饱, 则气急身满, 百脉不通, 令心闷塞, 坐念不安。食若过少, 则身赢心悬, 意虑不固。” ②调睡眠。初修禅定, 不可放纵贪睡, 但又不可刻意减睡, 而是适量而睡, 睡醒即起。③调身。修习禅定, 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 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④调息。修习禅定, 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 出入绵绵, 若存若亡, 资神安稳, 情抱悦豫” 的境界, 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⑤调心, 修习禅定, 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 , 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 这样会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暗无知, 头脑低垂, 这样身体无生气。
4.弃五盖
五盖者, 修禅之障碍也, 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分述如下: ①贪欲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贪求食、色、名利、权位等念头。②瞋恚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由于别人有负于自己而产生的愤恨、恼怒、报复等念头。③睡眠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睡欲。④掉悔盖。掉有三种:身掉——不喜修禅, 想游走戏耍;口掉——谈天说地, 歌吟辩论;心掉—— 心猿意马, 杂念丛生。悔有两种:一是知道生“掉” 之后而懊恼不安;二是心理负担沉重而悔恨怖畏, 负疚悔罪。⑤疑盖。疑盖有三种, 第一疑己—— 怀疑自身素质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师—— 怀疑业师无功而不堪教徒;第三疑业—— 怀疑禅修不行而见异思迁。
三、起居饮食养生
外修人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这种锻炼方法多是作适度的体育锻炼, 如登山、步行、打拳等等, 但切忌做得过度疲劳。佛教还提倡幽居, 素食。佛教在居食上比道教更为讲究。生活起居上, 讲究远离尘世, 远离闹市区, 寻幽深之处进行修行。素食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佛教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所谓素食, 即不食荤腥。其中的荤, 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鱼大肉这些荤菜, 而是指葱, 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 腥指一切动物肉。现代科学证明,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容易被人体吸收,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更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常食蔬菜水果可降低如糖尿病、肥胖、 动脉硬化、高血压、癌症等的发病率。所以佛教提倡的素食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式, 可以让人健康长寿!
在赵朴初先生的书信中,有一封信几乎完全是谈饮食与养生的。他说:“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从赵老的养生自述中,可以看出素食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健康养生方法。
本文原名:《佛教文化里的养生科学》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余秋志
来源|《空林佛教》2017年第三期/总第121期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知
编辑|慧法
往期推荐
用无我心、无住心,来修习一切善法
他用此歌致敬玄奘法师,心中开出一朵莲
佛弟子应该怎么花钱呢?佛陀有开示!
相关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吃素?素食团体吃素和佛教的吃素有什么不同?
渊回学佛:不吃肉不是吃素!学佛人吃素,尽力而行,最好素食
渊回学佛:不吃肉不是吃素!学佛人吃素,尽力而行,最好素食。
浅论佛教养生
佛教素食与养生
佛教饮食核心之素食养生
佛教养生之道——素食
佛教为什么要食素?
为什么提倡素食?——济群法师谈佛教素食观
佛教素食--学佛网
网址: 其实“佛教养生”,不只是行善、吃素那么简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