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浅析三焦辨治心衰的临床思路

浅析三焦辨治心衰的临床思路

摘要:文章从三焦失调导致心力衰竭的病机入手,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分析从三焦辨治心力衰竭的思路。三焦具有通行五脏六腑、宣通上下内外、畅通气血津液经络的功能。病理情况下,三焦之气通行不畅,不能通行元气,运化水液和水谷精微,则脏腑经络阻滞、气血痰湿水饮内停,虚实夹杂,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三焦辨治心力衰竭从整体出发,恢复脏腑功能,扶助正气,使痰湿水饮瘀血等邪有去路,标本兼顾,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1]可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增高,推算心血管病患现人数3.3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890万。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归宿,5年病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2],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衰已取得较大进展,其内、外治法相结合,既有深厚的中医经典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中医药现代化的深入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从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治疗与调护,“治”“防”双管齐下,阻断心衰发生、延缓进展,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在心衰的防治方面,团队基于“三焦同调”理论,内外合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

1、三焦的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将三焦的功能总结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肺同属上焦,其位最高,肺主气、心主血,可输布气血于全身,起“雾露之溉”的作用;脾、胃、肝、胆位居中焦,脾胃主受纳、运化,肝胆主疏畅、排泄,共同起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的作用,“如沤”[3];肾、膀胱、大肠、小肠同属下焦,共同起到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的作用,“如渎”。三焦共同参与饮食物进入体内的运化、输布和排出体外的过程。

以上是分部来看三焦的功能,从整体来看,三焦的功能主要有三个:通行元气、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云:“(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提示三焦具有通行五脏六腑、宣通上下内外、畅通气血津液经络的功能。那在病理情况下,三焦不畅会怎么样呢?《圣济总录》说:“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提示三焦之气通行不畅,不能通行元气、畅通上下,则脏腑经络阻滞、气血痰湿水饮内停,虚实夹杂,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2、从三焦辨治心衰的思路

心衰的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水饮壅滞不通,逐渐导致喘促、气短、咳嗽、咳痰及腹胀、水肿等临床表现,病变涉及肺脾肾与上中下三焦。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或病在上焦,或病在中焦,或病在下焦,或同时为病。《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生理状态下,三焦功能正常,气血津液、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畅通;若三焦功能失常,则导致上、中、下三焦或各自为病,或一焦为病、互相影响,或三焦合而为病。如《类经》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明确指出各焦功能失调影响水液代谢的过程。故三焦不单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景岳全书》[4]曰:“(水肿)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提示水为阴邪,其代谢过程必须经过肺脾肾三脏的气化,若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合,不能化气行水,则可致水湿内停,水凌心肺,出现咳嗽、喘促、水肿等心衰症状。

既然三焦失调导致心衰,那么治疗上就要三焦同调,开泻上焦、健运中焦、通利下焦,既能扶助正气,又能因势利导,使痰湿水饮血瘀各有去路,起到畅通三焦、恢复脏腑功能,标本兼顾的目的。对于开泄上焦,《金匮要略》[5]云:“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对于心衰属上焦心肺痰浊水饮壅滞,导致喘息气短不能平卧者,需泻肺利水平喘,故应开泄上焦之壅塞,使其恢复心肺行气血的功能。这是从上焦治疗心衰的一种方法。对于健运中焦,三焦不仅是元气和水液的通路,还是运行水谷的通路。《医学发明·三焦统论》指出“三者之用,本于中焦”,《类经》记载“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均强调了中焦的重要作用。《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均可健脾化湿、温阳利水,起到健运中焦、恢复运化功能的作用。至于通利下焦,《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伤寒论》云:“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均提示治疗下焦重在通利,通过发汗、利小便、活血化瘀的方法使浊邪有所去路,则脏腑畅通,其“如渎”功能恢复。郑钦安提出三焦一体性,认为“三焦之气……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故调理三焦应顾及上、中、下三部分[6]。心衰的病机涉及上、中、下三焦,治疗上非一脏一腑能起作用,应从整体出发,三焦同调。

3、三焦同调辨治心衰医案举隅

吾师国家名中医王玉教授从三焦同调治疗心衰,笔者于跟师过程中丰富了临床经验,举隅如下。

张某某,男,51岁。主诉:发作性胸闷、喘促7年,加重3 d。7年前,患者劳累时出现胸闷、气短、喘促等症状,时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经住院治疗,病情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于门诊及住院处治疗。3 d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咳嗽、胸闷、喘促,气短症状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时有憋醒;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腹胀,纳呆,寐差;大便不成形,日3~4次,小便正常。既往扩张型心肌病、心衰7年。吸烟40年,每日约20支,无饮酒史。查体:颜面、口唇发绀,血压93/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0 cm,心率每分钟153次,节律不整,心音强弱不等;双下肢中度浮肿。中医四诊:神志清楚,动作缓慢,面色晦暗,表情痛苦;形体偏胖,语声低微;舌质淡紫、苔白滑,脉沉弦、促。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中医诊断:心衰(气虚血瘀水结证)。中医治疗以通利三焦(温阳活血、泻肺利水)为主,予内治联合外治法。(1)给予参附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日2次,以益气温阳。(2)给予中药治疗,处方:黄芪40 g,桂枝15 g,茯苓20 g,白术15 g,甘草10 g,川芎15 g,当归20 g,葶苈子15 g,大枣10 g,车前子30 g,砂仁10 g。7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分2次口服,每次150 mL。(3)外治法:十枣汤穴位贴敷(甘遂、大戟、芫花三药研成粉末,用醋调成膏状,贴敷于神阙穴),日1次,每次贴敷6 h。

二诊:患者喘促、气短减轻,腹胀好转,寐差,大便成形;舌淡紫、苔白滑,脉沉弦。上方减砂仁,加红景天30 g以益气活血,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以宁心安神。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喘促、气短明显减轻,腹胀好转,饮食及睡眠改善;舌暗红、苔白,脉沉弦。上方减葶苈子、大枣,继服7剂。服法同前。1周后,改为穴位贴敷(取心俞、内关、足三里穴),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经为主。治疗后患者状态明显好转,喘促、气短明显减轻,夜间高枕卧位可睡眠,无憋醒,饮食尚可。查体见舌质暗红、苔白,脉沉弦;心率每分钟82次;双下肢无浮肿。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从21 449.5 ng/L降到9048.2 ng/L,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EF)由15%提高到17%。

按语:《黄帝内经》云:“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本案患者年过五旬,心肾两虚,气虚运血无力而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则心动无力,逐渐引起各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心衰。中医认为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上中下三焦,可累及肺、脾、肾、肝多个脏器。本案患者累及肺,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累及脾,出现食少、纳呆、腹胀;累及肝,出现胁胀;累及肾,出现浮肿等症;兼见舌质淡紫、苔白滑,脉沉弦、促。结合症状、舌脉,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水结证。

三焦就像人体的道路,具有通行元气、运化水液和运行水谷的功能,参与全身水液代谢和水谷的转输过程,通行五脏六腑、气血经络。若三焦之气不畅,则脏腑经络壅滞、气血痰湿水饮内停,就会导致心衰。对于本案患者,难点问题为其病程较长,处于心衰后期,已累及上、中、下三焦,涉及肺、脾、肾、肝脏,出现多脏器病变相互影响、虚实夹杂之象,以心脾肾气虚为本,以血瘀水结为标,故单治一脏一腑很难取效。既如此,就应从整体出发,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通调三焦,不仅能把体内水湿排出体外、恢复脏腑功能,还能使体内水津、水谷精微正常运行,既扶助正气又祛除瘀血、痰湿等病邪,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就像下了一场大暴雨,路上积满了水,导致交通阻塞,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通利三焦不仅清除了路面的积水,开通了阻塞的道路,还使各个部门恢复了正常工作。同时,在疾病早期用十枣汤外贴利尿,能防止过多的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及利尿剂抵抗的问题。患者症状缓解后,改为温阳益气、活血通经的穴位贴敷,则体现了中医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特点。

本案三焦同调、内外合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通调三焦不仅体现在心衰的治疗方面,更体现在预防方面。针对心衰的A、B阶段及慢性心衰稳定期,根据辨证恢复三焦功能,畅通脏腑、气血经络,能够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正如《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防止心衰进展及反复发作。

4、结语

本文从三焦失调导致心衰的病机入手,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分析了从三焦辨治心衰的思路。目前,中西医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将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从三焦辨治心衰,恢复脏腑功能,畅通三焦,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能够解决西医利尿剂抵抗、电解质紊乱等难题。中医药治疗心衰具有在疾病不同阶段,治则治法不同,同病异治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心衰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6):521-545.

[2]陈社安,顾翔.慢性心力衰竭起搏治疗研究概况[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4(1):50-54.

[3]温玉,胡琨建,张运娇,等.从三焦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辨治思路[J].吉林中医药,2021,41(8):981-983.

[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会稽鲁超刻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1624.

[5]范永升.金匮要略[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1.

[6]潘佳蕾,李康铭,高修安.郑钦安三焦理论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5):375-377.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200404056YY】;

文章来源:周杰,杜星辰,王世岩.浅析三焦辨治心衰的临床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5):71-73.

相关知识

浅析三焦辨治心衰的临床思路
浅谈《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贺普仁临床选穴思路
三焦的辨证.ppt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分析
疑难杂病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温病学三焦辨证.pptx
妇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思路探析
三焦辨证.ppt

网址: 浅析三焦辨治心衰的临床思路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