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湿邪难断根?
一位灸友说她身体常年湿气很重,为了祛湿,她积极地喝薏米粥、拔罐、艾灸,几乎什么法子都使了,但湿气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与湿邪的特点有关——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也就是说,湿邪由于其黏浊的特点,本身就不易祛除。
其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液,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水湿内停,形成内湿。因此,多数人都只知道一味地祛湿,没有同时做到健脾。祛湿不健脾,等于白费力!
最后,湿非一病,百病兼之。这个观点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的,点明了“湿”的危害性极为广泛。路老认为,在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即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中,内湿致病最为常见,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它脱不了干系,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风湿)、疮疡(湿热)、癫痫(痰湿)、子宫肌瘤(寒湿)等。并且,湿邪还会随着身体情况而相互转化,如寒湿可以转化成湿热、痰湿等,相互之间一转化一结合,祛湿难度自然又加大了。
二、湿邪:哪里虚,去哪里
上文说了,脾是产生内湿的主要脏器(主要而非唯一哦),除了脾,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能造成水液代谢失调,进而产生内湿。
内湿产生后,会去哪里呢?从理论上说,内湿可停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肠胃、肝胆、皮肤、肌肉等,并以多种形式存在,如寒湿、湿热、痰浊等。不过,具体停在哪里,关键要看病人的体质,或者说脏腑的功能状况。
因为中医有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甭管什么邪,只要是邪,就都一个德性——爱钻空子,哪里虚,去哪里。这就好比“苍蝇专叮有缝的蛋”,哪一个脏腑功能失调了,湿邪就会第一时间赶赴那里。换句话说,只要是湿邪停留的部位,就一定是管辖它的脏腑功能失调了。
三、脾、肾、肝、肺,最易囤“湿”
一般而言,在五脏六腑中,脾、肾、肝、肺,最易囤“湿”。
1、湿邪在脾:喝水都长肉
脾主运化,其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上文说过,贪吃生湿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都会加剧脾的工作负担,天长日久,脾就会湿浊内生。
脾湿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喝水都长肉,其实这不是真胖,而是湿气太重。
2、湿邪在肾:肾着腰疼
有些人动辄就会出现腰疼的症状,有的认为是腰椎损伤所致,有的认为是肾虚所致。这些都有可能,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总是被人忽视,就是肾着腰疼。
什么是“肾着”?就是指湿邪停留在腰部,引起疼痛。
总结起来,肾着腰疼有4大特点:
重——腰部沉重;
困——转侧不利,长时间不动则病情加重;
酸——肌肉酸胀,活动后症状减轻;
凉——腰间冒凉气,热敷后症状减轻。
3、湿邪在肝:变身小黄人
如果一个人正当壮年,且经常易怒、饮酒、饮食不节,说明他肝火或肝阳偏亢,内热偏盛,这样湿邪产生后,就会随之化热,停留在肝胆,我们称为肝胆湿热。
中医的肝胆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胆,而是包括精神、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概念,也就是说,肝胆湿热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肝胆湿热的症状有很多,如肋间胀痛,口干口苦,外阴瘙痒等,不过,最直观的就是整个人变黄,眼睛黄、皮肤黄、小便黄,女性还会带下黄臭。
4、湿邪在肺:痰多咳嗽
我们都知道“肺为贮痰之器”,肺功能失调,水湿代谢就会失常,水湿滞留于肺就会变生痰湿。痰湿蕴藏于肺,又会进一步影响肺功能,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就是痰多咳嗽。
四、祛湿,首选艾灸
艾灸不仅可祛除外湿内湿带来的种种不适症状,还能健脾,从根源上阻滞湿气生成。并且,在祛除湿气的同时,艾灸还能让艾草的药性传经透骨,达到培补元气、补益气血、补肾固阳等效果,脏腑功能得到调整,不虚了,自然就不易受湿邪侵犯,也不易生湿。
五、如何艾灸祛湿?
湿非一病,百病兼之。湿是载体,极易与风、寒、热等勾结,在临床上,极易表现出风湿、湿寒、湿热等各种症状掺杂在一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以祛湿为中心,兼而考虑其他因素,因为湿是大BOSS,把它祛除了,风、寒、热等就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再对付它们就容易多了。
1、外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以及空气中的湿度。外湿进入身体主要通过5个通道:大椎、膻中、神阙、命门、涌泉。
因此,生活在外湿比较严重的环境中的人,如南方沿海区域的人,建议经常艾灸以上5个穴位。
2、内湿
湿就是脾肾阳虚,导致运化水液的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起体内水湿停滞。除了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外,内湿的形成还与饮食密切相关,像酒、奶酪、生冷食物、瓜果蔬菜以及各种生鲜鱼肉,都是生湿的食物。
上文说了,脾主水液代谢,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旺盛,身体的绝大多数水液就留不住。所以,祛湿从根本上说,还得健脾!邪在脾,以寒湿困脾最为常见,建议温补脾阳,把脾湿慢慢蒸发掉,好比把湿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干。建议艾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健脾益胃,同时温暖中下焦,增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果聚湿成痰,还需理气健脾、化湿祛痰,当加灸阴陵泉、承山、丰隆、解溪,这些都是祛痰祛湿的大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