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临,寒气逼人,很多人都感觉身体仿佛被湿毛巾裹住一样,四肢沉重、乏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可能是体内湿气过重所导致的。
中医上湿气又叫做湿邪,是外感六淫之一,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很多人以为只有夏天才有湿气,其实不然。
中医认为,四季皆有湿气,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往往喜欢吃一些热性食物来保暖,如火锅、姜茶等,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体内湿气过重。此外,冬季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湿气滞留体内。
人体湿气重时,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食欲不振、虚胖长痘、手脚冰凉、周身无力,口腔有异味等症状,当出现以上所描述的症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干预,避免湿气愈发加重,影响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
面对冬季湿气,很多人会选择通过中医古法艾灸来祛湿。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绒产生艾热刺激特定穴位或皮肤,以激发经络的中医绿色疗法。它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等功效,对于祛湿也有着独特的效果。
艾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祛湿散寒的作用。在冬季,通过艾灸调理身体,不仅可以使体内湿气排出,减轻身体负担,还可以温经散寒,让身体暖洋洋,更加健康。
下面是冬季祛湿的艾灸穴位分享,供大家参考:
1、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艾灸曲池可以调理肠胃、利水祛湿,对于祛湿也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穴乃任脉上的穴位。艾灸中脘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对于祛湿也有一定的帮助。
3、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乃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对于祛湿有良好的效果。
艾圣医皇提醒,以上穴位一般艾灸15—20分钟,还可以艾灸神阙穴、水分穴、阴陵泉穴、肾俞穴等穴位,具体艾灸穴位与时间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定。
冬季气温低下,天气寒冷,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建议在温暖的室内进行艾灸,并穿上保暖的衣服。
除艾灸外,改善身体湿气问题首先是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不良饮食习惯与作息不规律等问题,早睡早起勤锻炼,注意饮食搭配,多吃五谷杂粮。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改善身体亚健康的关键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