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冰品安全风险介绍
夏日炎炎,冰品成为了众多人的最爱。然而,当冰品离开冰箱后,其状态迅速变化,容易融化或解冻。有些人可能会将未吃完的冰品重新冷冻,这样的操作却可能潜藏着食品安全风险。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风险,又该如何科学地食用与冰冻冰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答案。
△ 冰品再冷冻风险
夏季的刨冰、冰沙、冰激凌以及冷冻甜点,无疑是我们追求冰凉口感、消暑降温的优选。然而,这两大“高危区”需要我们警惕:一是冰品融化后再冷冻,这不仅会改变其物理特性,还会影响口感和营养。在融化过程中,冰品中原本均匀分布的微小冰晶会融化成水,而重新冷冻时,这些水分会围绕未融化的大冰晶重新凝结,导致冰晶体积增大、分布不均,进而使口感变得粗糙,如同“冰碴”。同时,空气逸出、结构破裂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即便是重新冷冻,也难以恢复原有的细腻结构。特别是对于含奶、奶油类的冰激凌来说,再冻后的口感往往缺乏应有的蓬松与软糯。
△ 细菌滋生及健康风险
当冰品处于融化状态时,冬眠的细菌开始复苏并大量繁殖。尽管冰品被重新冷冻,但融化过程中为细菌提供了生长的温床。此外,生产过程中的灭菌不足或冷链反复冻融,都可能导致冰品中的微生物超标。例如,李斯特菌这种耐低温的致病菌,在零下20℃仍能存活,被称为“冰箱杀手”,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同时,包装密封性的破坏也会增加环境细菌的侵入风险。若不慎食用已融化的冰品,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食源性疾病,甚至出现发烧、胃疼等症状。冰品融化再冻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若冰品仅轻微软化并及时冷冻,则仍可食用;但若完全融化,尤其是在户外暴露超过1小时的液态冰品,建议丢弃。对于孕妇、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需特别警惕。
02安全食用冰品的三步法则
△ 选购与检查
我们都知道,低温环境并不会彻底杀死细菌,它只是让细菌暂时进入休眠状态。因此,选择安全的冰品至关重要。以下是三个关键法则,助您安心享用冰品:
在购买冰激凌、雪糕等冰品时,务必认准包装上的“SC”生产许可证,并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同时,您可以留意标签信息,虽然冰激凌和雪糕都是受欢迎的冰饮,但它们的国家标准不同。冰激凌应符合国标GB/T 31114,其中乳脂含量需达到或超过5%,以确保其绵密的口感;而雪糕则对应国标GB/T 31119,其含水量较高,热量可能相对较低。
△ 储存与食用
购买时需仔细检查冰品的外观和包装状态。警惕反复融冻的迹象,如包装破损、冰品表面或包装内出现大量粗糙冰晶、包装纸粘附在冰品上难以撕开,以及冰品形状扭曲变形等。这些情况可能表明冰柜储存条件不佳或产品已反复融冻,影响品质。建议优先选择冰柜底层的产品,因为那里的温度更加稳定。同时,应尽量避免购买阳光直射下的开放式冰柜中的产品。
冰品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中,避免在高温下久置。若计划大量购买冰品回家,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或购入后用保鲜袋包裹,迅速放入冰箱。日常食用时,建议随取随吃,并在取用后及时关闭冰箱冷冻室,以维持其稳定的零下18℃环境。
除了冰激凌等冷饮冻品,冷冻食品已逐渐成为众多家庭的日常选择。它们不仅便捷,更因长保质期而受到青睐。然而,在解冻过程中,这些食品会经历温度与水活度的双重变化,这可能导致食物变质的化学反应加速。以冷冻肉类为例,温度和水活度的升高会在短短几小时内显著影响其口感,并可能引发细菌数量的大幅增长。
若确实有剩余且不愿浪费,建议将食品彻底煮熟(以杀死表面微生物)后再进行冰冻,且仅限复冻一次。下次取出时,需重新高温煮熟方可食用。对于如冰冻带鱼、速冻虾仁等海鲜类速冻食品,其速冻过程涉及水分子结晶。迅速降温的目的是使冰晶尽可能小,从而不破坏食品的微观结构。解冻后,这些食品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容易滋生细菌。若需储存,建议使用真空包装或密封袋重新冷冻。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夏季冰饮隐藏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指南
食用冰块的微生物风险及制作安全指南
夏季健康指南:关于西瓜的营养与安全食用方法
夏日瘦身必备:营养与健身科学指南
冷冻肉的健康风险与饮食安全指南
警惕!加冰饮料的卫生问题与科学饮用指南
【知识小灶】食用冰块:夏日清凉背后的食品安全大学问
餐桌安全警钟:揭秘肝癌风险与日常饮食的隐秘联系
饮料中的冰块污染风险及科学饮用建议
健康冰爽新体验:揭秘食用冰块的夏日养生奥秘
网址: 夏日冰品安全指南:风险揭秘与科学食用方式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