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调味品与健康
柴米油盐,这些我们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丰富多彩的风味。然而,这些调味品的使用量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每个家庭中,那位负责烹饪的掌勺者,不仅操控着菜肴的口味,更肩负着全家人的健康责任。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调味品,成为了每位家庭掌勺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盐的使用量,从而帮助家庭掌勺者优化健康饮食。
【 盐对健康的影响 】
盐,被誉为“百味之首”,在每一餐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为无数佳肴增添风味。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盐的使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是人体获取钠离子的重要途径。钠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神经系统的传导、肌肉的收缩以及心脏的跳动。但即便如此,为何我们还要提倡减盐呢?
【 中国居民的盐摄入现状与指引 】
尽管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摄入过量却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众所周知,高钠摄入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还会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风险。此外,过多的盐摄入也被证实会增加胃病、骨质疏松以及肥胖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揭示,我国居民每日平均食盐摄入量高达10.5克。然而,根据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日的盐摄入量应被严格控制为5克。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每日人均摄盐量实际上是推荐量的2.1倍。
02减盐方法
【 减少钠摄入的关键 】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摄入的钠主要来源于烹饪时添加的各种含钠调味品,诸如食用盐、味精、老抽、生抽、榨菜以及酱料等。而在这其中,食用盐无疑是钠摄入的最大来源。因此,要减少钠的摄入,关键在于控制食用盐的使用量。
【 多样化减盐策略 】
在烹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有效减盐。首先,建议平时口味偏重的朋友尝试使用辣椒、大蒜、柠檬汁、醋或胡椒等调味料来提味,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咸味的需求,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品味食物的天然风味。其次,多采用蒸、煮等烹饪方式,并在食物烹饪完成前或吃凉拌菜前放盐,这样可以使咸味更多地附着在食物表面,从而控制总体的盐摄入量。最后,我们还需要警惕那些含有“隐形盐”的食物,如榨菜、咸菜、酱油、蚝油、味精和豆瓣酱等,它们虽然味道鲜美,但含盐量却不容忽视,因此应尽量少食。
03减少油脂摄入
【 烹调油的重要性与风险 】
烹调油对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然而,过量摄入脂肪会显著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 居民油脂摄入现状与建议 】
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高达42.1克。然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烹调用油量应控制在25-30克以内。国家推荐用油量与实际摄入量存在差距,应调整烹饪方式。
第一,烹饪时采用控油措施,例如借助控油壶和控油勺,确保定量用油并控制总油量。
第二,在烹调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煎、炸等高油烹饪方法,而更多地采用蒸、煮、炖、焖、水滑熘、拌等低油烹饪方式,从而显著降低菜肴的用油量。
04减少糖摄入
【 添加糖的影响及摄入建议 】
糖类在食物中广泛存在,包括单糖、双糖、果糖、淀粉等。然而,在减糖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减少添加糖的摄入。许多加工食品,如零食、饮料,以及烹饪时添加的白糖,都含有这些添加糖。减少添加糖可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推荐限量摄入。
【 减糖具体措施 】
为了引导人们合理减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那么,这个建议量具体意味着什么呢?举例来说,一瓶500ml的可乐就含有约53克的添加糖,这还不算其他食品中的糖分。
那么,我们该如何具体实施减糖呢?第一,在家庭烹饪时,减少糖的使用量,尝试利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调味料为食物增添风味,从而降低对甜味的依赖。第二,以白开水作为日常饮品的首选,它是人体补充水分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第三,对于高糖包装食品,如饼干、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和果酱等,应适量食用。通过仔细阅读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我们可以更明智地选择含糖量较低且糖分类型更健康的产品。通常,每100克食物中糖分含量超过15克的产品可以被视为高糖食品,在选择时应特别谨慎。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健康饮食策略:减少盐油糖的摄入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生活的新策略
家庭厨房健康革命:减盐减油减糖的新策略
减肥瘦身的饮食策略
减盐减油减糖知识讲座.pptx
医院健康饮食推广减盐、减油、减糖方案.docx
健康饮食:低盐高纤减肥新策略
减盐行动指南:健康饮食与减盐策略全解析
健康饮食新指南:科学减盐减油的行动方案
控制血糖,健康饮食的七大策略
网址: 健康饮食优化方法:减盐、减油、减糖的策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