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我要拿回属于我的身体|3步告别“情绪性进食”

我要拿回属于我的身体|3步告别“情绪性进食”

你有没有发现,公司里总有一些人常年奋斗在控制体重的第一线,但只要工作量一繁重,她便总忍不住“多吃一点”,我身边便有这样一位同事。

在公司开会,一杯奶茶、一包麻辣锅巴才能让她保持头脑清醒;

晚上回家赶稿,要是旁边不堆满巧克力、果冻、泡椒笋片这些零食,她觉得自己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完心情更不好”——她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种循环之下,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体重倒是急转而上。

图源/pexels

老实说,这种“一言不合就开吃”的状态,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心理学家Van Strien将这种症状定义为: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顾名思义就是说,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没有节制地吃东西。

这种情况下,食物被当成了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解决生理饥饿的粮食。

虽然说,我们常常用“吃点好吃的”来安慰别人和自己。

但如果“吃点好吃的”真的成为了情绪的救命稻草,它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比“胖了七斤”更严重的伤害。

01

借吃消愁愁更愁

吃东西对缓 解负面情绪有帮助吗?是有的。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我们会全身心进入一种“战斗模式”:瞳孔放大、心跳加快,以及新陈代谢加快、肌肉工作能力增大。

而“吃东西”的刺激,则会激活大脑的另一种“副交感神经系统”,把我们的“战斗模式”强行切换到“修养模式”。

于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放松了,实现了“借吃消愁”的目标。

但是,“借吃消愁”一时爽,却不能够一直爽。

情绪性进食的刺激无法维持很久,并且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

1)自我评价降低

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皮质醇上升会让我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因此,高糖、高油脂、高卡路里的食物往往是我们情绪性进食的首 选。

于是,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心理上的失控感也随之而来。

这种失控感会降低我们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

如果你有过情绪性进食的经历,不难体会到,当我们把食物当作对抗情绪的工具,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好不好吃,只是在重复做着“吞咽”的动作。

图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就是宅在家里不停地吃东西

2)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吃”是一种相对容易执行的、成本较低的解压方式。

然而,当“吃东西”成为了你主要的情绪应对机制,你就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负面情绪-吃的冲动-吃了超出需要的食物-负面情绪……

一旦进入这样的循环,我们就被卷入了“越来越胖、越胖越丧”的漩涡,不再有心力去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课程详情��

02

究竟是身体饿了,还是情绪饿了?

如何从情绪化进食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首 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什么时候是生 理饥饿,而什么时候是情绪饥饿。

对于一个经常用食物来处理情绪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些标准可以帮助你进行区分:

综合来看,生 理饥饿下的“吃”是一种对自己的犒劳,而情绪饥饿下的“吃”,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折磨。

食物能够填满我们的胃,却似乎没办法填满心理上的缺失和不安全感。

03

程序化的“情绪进食”,如何解决?

情绪性进食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它就像一个安装在我们身体里的程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启动了。

因此,这个程序的“卸载”也需要更系统的操作。

在咨询中,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疗 愈进食障碍的方法,基于这个背景,给大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Step1:察觉问题,给自己一个承诺

任何一种行为出现,它对我们就不会“只有弊而无一利”。

相比于“我不能再吃了”这种口头约束,察觉并理解“做出改变”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和坏处,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结果。

当你完成这样一份利弊分析,你就能意识到:你是否真的愿意做出改变情绪性进食的承诺?经过理性审视的承诺,才更有可能成功。

Step2:正念饮食,开始“好好吃饭”

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简单来讲就是专注于你所吃的食物,在内心重建你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性进食的时候,我们很少关注身体在告诉我们什么,而正念饮食,就是把我们从情绪中拉回来,有意识地感受到我们在吃什么、吃多少、吃得饱不饱。

Step3:TIPP技巧,熄灭暴食的冲动

上面我们说到,情绪进食给我们的安慰作用,主要来自于它刺激了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而TIPP技巧,同样能够在我们负面情绪快到极限的时候,提供“江湖救急”:

TIPP属于耐受技巧的一种,它并不能消除我们的负面情绪,但它能够以更“健康”地方式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防止你因为情绪而冲动地大吃特吃。

总之,偶尔的食物治 愈并无大碍,但长期用“吃”解决情绪问题,则会像滚雪球一样引发更巨大的生活困扰。

每一口食物都值得好好享受,每一个情绪都值得认真对待。

别让它们混在一起,掩盖了彼此真实的模样。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 3个有效方法,告别情绪性进食
徐一峰:《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序
情绪疏导7步法,告别情绪困扰✨
“情绪饮食”破解:情绪管理,告别压力型肥胖
自救我们的情绪
我要自己找到属于我的安全感!
自我情绪调节
情绪性进食:为何我们会在压力或不开心时想吃东西?
情绪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朋友

网址: 我要拿回属于我的身体|3步告别“情绪性进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