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肠道菌群不仅包括肠道细菌,还包括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我们一般说的肠道菌群,多指肠道细菌群。
肠道菌群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婴儿出生后菌群便种植在肠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并接近成人水平[1]。
人类胃肠道在胎儿期是无菌状态,出生以后数个小时就会出现细菌寄居,首先是大肠杆菌和链球菌,24 小时后厌氧菌的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出现,在以后的 10 ~ 21 天内,除了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之外,其他菌丛的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一个有比例的共居状态,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正常人的胃和小肠含菌数目量相对较少,通常是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多半是在幼年时期感染后寄居定居的。
肠道内存在的细菌总数为 1 万亿 - 10 万亿个,有 400 ~ 500 多个菌种,接近 200 万个基因。
菌群存在个体差异性,健康成人肠道菌群保持相对稳定,老年后菌群稳定性下降,多样性降低[2]。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大肠的肠道菌群,大肠菌群动态平衡与相关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相互关系。
肠道菌群能促进肠道屏障功能的建立,避免机体炎症;
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
参与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合成吸收、机体营养代谢的形成。
最终与肠道形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整体[2]。
婴儿分娩方式、出生环境、抗生素以及喂养方式均可影响其肠道菌群的稳定。
而遗传因素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建立,健康水平良好的成人一生中胃肠道菌群可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指纹样」的独特性。
年龄也可影响菌群稳定性,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菌群多样性降低,稳定性下降[2]。
肠道菌群变化 可能会影响什么、导致人体发生何种疾病目前还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下内容限于理论,并不确切用于临床,可供大家参考: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内致病菌过度繁殖,损害肠黏膜屏障,使肠腔内细菌及其产物侵犯肠黏膜,导致黏膜免疫失调,从而诱发炎症性肠病。出现腹泻、腹痛、腹部不适、腹胀、便秘等症状[2]。有关,肠道菌群是导致体重增加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环境因素。
肠道菌群紊乱时,肥胖者更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来生成脂肪。菌群变化能引起全身低度炎症反应,低度炎症反应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菌群的变化最终会引起肥胖等代谢紊乱性疾病[2]。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粪便培养检查来进行初步粗略检测,将粪便用专用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细菌种类及数量[2]。由于肠道菌群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目前技术上还无法精确测定及分类。
如果怀疑小肠细菌过度繁殖,也可以用 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及 H2 呼气试验来帮助确定[3]。
一般情况下,人体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较为稳定的菌群状态。当自身调节机制失败,就会出现菌群失调,此时,可借助一些药物辅助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
要强调,并不是笼统地调节菌群,而是在相对明确原因的前提下,定向调节某些可干预的菌。
常见辅助药物一般有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 [2]。必要时可以通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疗相关疾病。
一定条件下可以。
例如,精神上或外界环境变化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通常经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排泄过多的异常菌群,是可以自愈恢复到稳定的菌群状态[2]。
但如果长期存在胃肠道疾病作为诱因,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低下,或应用抗生素,菌群失调就难以自愈,甚至也可以成为致病因素[3]。
益生菌,这些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主要有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VSL#3 等。
益生元,为可溶性纤维,是膳食补充剂,富含益生菌生存需要的低聚果糖等物质。主要有果糖、乳果糖、异麦芽糖、纤维素、果胶等。
合生元,是一种益生菌产品,为益生元和益生菌的组合制剂。既能发挥益生菌的活性,又可选择性帮助益生菌生长。
注意事项:活菌制剂一般不建议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2]。
目前临床上,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严重疾病最有效的是粪菌移植,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最有效手段,已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等多种菌群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
依据当前的原理,应用 FMT 治病,主要是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来重建患者的内稳态,粪液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破碎的微生物碎片物质也与宿主产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重要的「整体观」。
FMT 的临床疗效,启发科学家反思现代生命科学对疾病认知方式存在的局限性,人类对细菌的认识,正在从寄希望于单一的特定细菌转向整体菌群,这种从具体向整体的转变,是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研究领域在近二十年的重要认识突破。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胃肠疾病。如长期禁食引发细菌移位可造成慢性肝病以及急性胰腺炎。
此外,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及高脂血症、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儿童自闭症均与菌群失调相关[2]。
有关。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保持一定的平衡,共同参与人的生命活动。当各种原因打破这种平衡时,如菌群移位、免疫紊乱、菌群失调等,肠道菌群就可能会有炎症反应的发生。
致病菌的增多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诱导和促进炎症的发生:
①肠道致病菌数量增多,破坏肠道屏障,为细菌移位创造条件;移位的细菌过度激活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肠道组织被免疫系统攻击、损害;
②肠道发生菌群失调导致正常存在的益生菌数量减少;
③肠道菌群失调打破了机体正常的免疫耐受状态[3]。
有关。
菌群变化会降低黏膜的通透性,引发机体低度炎症反应,最终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2]。
因此,改善肠道微生物失调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着一定的帮助。
相关知识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衡的症状、原因和自然改善
肠道菌群失调吃多久益生菌
肠道菌群怎么调理
怎样把失调的肠道菌群调回到正常状态
肠道菌群移植(FMT)能有效降低肥胖症患者体重
肠道菌群平衡是“肠”健康的关键!调理肠道吃益生菌和乳酸菌哪个好?
肠道菌群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没想到!孩子的抽动症,原来还与肠道菌群有关
幼儿期的情绪控制与肠道菌群有关,利用肠道菌群寻求新的发展支持
网址: 肠道菌群症状 https://m.trfsz.com/newsview61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