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新技术)—智慧树网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新技术)—智慧树网

Title

廖小军 ·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负责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兼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食品非热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第一、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蔬菜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非热加工分会理事长、国际食品工程学会执委、美国食品学会食品非热加工分会执委。从事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杀菌技术教学与科研,重点开展果蔬超高压非热加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4项,并先后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突出贡献奖和创新奖。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十二五”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313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引用次数7000余次,H指数44,2014-2021连续八年被爱思唯尔评为“农业与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用学者”,两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获授权专利30余件;牵头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超高压技术的国家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注重教研相长和科教相融,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编写了教材《软饮料工艺学》,并将NFC果蔬汁高压加工技术转化为本科生创新实验,融入“软饮料工艺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连续7年获得国家外专项目支持,“食品科学进展”入选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全英文建设课程项目。荣获了201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赵靓 · 中国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未来食品分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果蔬新型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辣椒新产品开发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国际专利1件),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1项、农业行业标准10余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农业农村部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行业奖3项。

饶雷 · 中国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微生物》课程教研组成员。主要从事食品非热加工、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在《ComprehensiveReviewsinFoodScienceandFoodSafety》《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FoodMicrobiology》《InnovativeFoodScience&EmergingTechnologie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出版著作1部。

吴晓蒙 · 中国人民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世界500强的希悦尔公司美国研发部任高级应用专家,从事新型食品包装的研发工作。现任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食品加工与食品包装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

张洪超 · 中国农业大学 团队教师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工程专业,长期从事食品加工新技术和果蔬食品安全品质方向的研究,在领域内发表SCI高水平论文20余篇。参与研发的“微波加工生产即食包装食品”技术曾获得美国食品技术协会、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协会等多项学术成就奖。

相关知识

保健食品代加工技术有哪些?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
深度探索,食品加工技术的革新与食品安全挑战
探索食品加工中的新技术和工艺:推动饮食品质与健康
“农产品与新型食品高值化绿色加工新技术”专题导读
加快智慧健康技术发展
保健食品代加工 oem代加工 功能食品代加工
食品加工
传统肉制品绿色制造加工新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的优势

网址: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新技术)—智慧树网 https://m.trfsz.com/newsview837274.html